大沽之戰的意思、大沽之戰的詳細解釋
大沽之戰的解釋
第二次鴉片戰争中的三次戰鬥。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進攻大沽口,攻占炮台後進逼天津,迫使清政府籤訂《天津條約》。次年,英法聯軍蓄意挑釁,轟擊大沽炮台,清軍發炮擊沉、擊傷敵艦多艘。1860年英法聯軍又大舉進犯大沽炮台,直隸提督樂善率部奮戰犧牲,炮台遂告陷落。不久天津被攻占,清政府被迫乞和。
詞語分解
- 大的解釋 大 à 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 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衆
- 戰的解釋 戰 (戰) à 打仗:戰争。戰機。戰績。戰略。戰術。戰國(我國曆史上的一個時代)。 泛指争鬥,比高下:論戰。争戰。 發抖:戰抖。寒戰。膽戰心驚。 姓。 和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大沽之戰是中國近代史上發生在天津大沽口的多場重要戰役的統稱,主要涉及兩個不同曆史時期的戰事:
一、第二次鴉片戰争時期(1858-1860年)
這是大沽炮台在第二次鴉片戰争中與英法聯軍的三次交鋒,分為三個階段:
- 1858年第一次大沽之戰
英法聯軍攻陷炮台,迫使清政府籤訂《天津條約》。此戰清軍傷亡約400人,炮台失守。
- 1859年第二次大沽之戰
清軍在直隸提督史榮椿指揮下擊退聯軍,重創敵艦,成為鴉片戰争中罕見的勝利。
- 1860年第三次大沽之戰
聯軍大舉進攻,直隸提督樂善戰死,炮台陷落,天津隨後失守,最終籤訂《北京條約》。
二、八國聯軍侵華時期(1900年)
1900年6月,八國聯軍以“保護使館”為名進攻大沽炮台:
- 守将羅榮光率部抵抗,與聯軍激戰6小時,擊沉傷敵艦6艘,但因彈藥庫被毀且無援軍,最終炮台失守。
- 此戰成為義和團運動中清軍對外敵的悲壯抗争,盡管戰敗,但體現了民族氣節。
三、詞義辨析
需注意該詞存在兩種常見釋義:
- 狹義指第二次鴉片戰争的三次戰役(權威來源如);
- 廣義包含1900年抗擊八國聯軍的戰鬥(詳見于)。
建議結合具體曆史文獻确認語境。大沽之戰的頻繁發生,反映了近代中國海防門戶的脆弱性與列強侵略的加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沽之戰是指1895年中國與日本之間爆發的一場重要戰役。它也被稱為“濱海之戰”,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以下是關于大沽之戰的相關信息:
詞義:大沽之戰是指在大沽口(今天的天津市薊州區)附近爆發的一場軍事沖突。
拆分部首和筆畫:大沽之戰的拆分部首是“大”和“沽”,其中“大”是主字部首,“沽”是會意字部首。它們的筆畫分别是3畫和8畫。
來源:大沽之戰這個詞的來源與戰争發生的地點大沽口有關。當時,日本軍隊攻擊了中國的北洋艦隊,導緻這場戰争的爆發。
繁體:大沽之戰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大沽之戰”。
古時候漢字寫法:大沽之戰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特别的變化。
例句:大沽之戰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場重要戰役,對中國的未來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
組詞:大沽,戰役
近義詞:濱海之戰
反義詞:和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