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康有为的意思、康有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康有为的解释

[Kang Youwei] (1858.3.19—1927.3.21) 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变法运动的领袖、学者。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早年接触西方文化。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他联合各省赴京会试的1300余举人上书,要求光绪帝拒和迁都,变法图强。后在京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创办《强学报》,宣传变法。1898年4月成立保国会。他屡向光绪帝上奏折,企图在不改变帝制的条件下改革政治、经济、军事,使中国富强。9月变法失败后,他逃亡国外。1899年7月在加拿大组织保皇会,抵制*********领导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后发表反对共和与保存国粹的言论,企图恢复清王朝。1917年7月参与张勋复辟失败。1927年在青岛去世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康有为(1858年—192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改革家。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其详细含义可结合权威辞书解释如下:


一、汉语词典释义核心

根据《汉语大词典》,“康有为”词条指:

康有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领袖。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光绪进士。主张变法维新,领导“公车上书”,促成“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海外,组织保皇会反对革命。晚年思想趋于保守。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


二、历史身份与贡献

  1. 维新变法领袖

    康有为是晚清“戊戌变法”(1898年)的核心推动者,提出“托古改制”理论,主张君主立宪制,改革科举、设立新式学堂等。其思想集中体现于《孔子改制考》,以儒家经典为变法依据。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2. “公车上书”发起人

    1895年联合千余名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主张,标志维新运动兴起。

    来源:《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


三、思想体系与著作

  1. “大同”社会构想

    在《大同书》中提出破除国界、阶级、家庭,建立“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融合儒家“仁学”与西方空想社会主义。

    来源:《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2. 今文经学革新

    通过《新学伪经考》否定古文经学正统性,为变法提供理论支持,被梁启超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

    来源:《经学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四、文化影响与评价

康有为的变法思想虽失败,但其推动的启蒙运动(如创办《万国公报》、京师大学堂)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教育、政治制度转型。晚年反对共和,主张虚君共和,思想渐趋保守。

来源:《近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5年)


权威参考来源(非链接,供文献检索):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 《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 《经学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
  5. 《近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康有为(1858—1927)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其生平与思想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信息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世称“康南海”。他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早年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后接触西方文化,逐渐形成改良思想。

二、主要贡献

  1. 戊戌变法核心人物
    1895年甲午战败后,他联合1300余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主张拒和、迁都、变法。1898年推动光绪帝实施“百日维新”,提出设立议会、发展工商业等改革措施。
  2. 思想传播与教育
    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讲授维新理论,培养梁启超等弟子;组织强学会、保国会,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

三、思想主张

四、争议与评价

五、著作与遗产

代表著作包括《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其思想对近代中国政治改革和思想启蒙产生深远影响。

注:成语“康有为”在部分语境中引申为“有志向、求进步”的象征(),但此用法非主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保价拨解长敬朝鸡吃剑头赤刘触暑粹器答剌罕单刀会攧脣簸嘴敌地顶罐东海关泛博氛坌高疏公幄孤愤会道能说悔赖浑沦讲轩极边机干景铄九旂极欲渴盼泪迹量材路鼗律家妙道民风末座南海子潜会黔驴之计起浮倾藿清泰起灶契重雀罗雀鼠舐足树墩酸曲陶叟恬不知耻通贿童子痨晚路顽质瓦特文弱仙长献供西方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