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郭子儀 有子八人,壻七人,皆朝廷重官。見《舊唐書·郭子儀傳》。後因以“七子八壻”形容子、婿衆多。 明 高明 《琵琶記·蔡公逼試》:“我家中又沒有七子八壻,隻有一個孩兒,如何去得?” 明 高明 《琵琶記·蔡公逼試》:“你怎説這話?如今去赴選的,家中都有七子八壻麼?”
“七子八壻”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形容家庭中兒子和女婿衆多,寓意家族人丁興旺、繁榮昌盛。其中:
源自《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唐代名将郭子儀有八子七婿,均擔任朝廷要職。成語中的數字“七”和“八”可能是文學誇張或傳寫差異,實際曆史記載為“八子七婿”。
《七子八壻》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一個人有很多子女或兒媳。拆分部首後,《七子八壻》的第一個字《七》的部首是丶,筆畫數是二;第二個字《子》的部首是子,筆畫數是三;第三個字《八》的部首是八,筆畫數是二;第四個字《壻》的部首是士,筆畫數是五。
《七子八壻》這個成語的來源流傳已久,最早出現在古代戰國時期的《戰國策·韓策一·桓琳傳》中。在這本書中,桓琳任韓國大夫期間,他一共有七個兒子和八個兒媳,所以就稱為《七子八壻》。
在繁體字中,《七子八壻》的漢字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例如,字《八》可能會寫成「捌」,字《壻》可能會寫成「婿」。這些是根據古時代不同的書寫風格和個人習慣而有所變化。
他是一個很幸福的人,家裡有七個兒子和八個兒媳,真可以說是七子八壻啊!
組詞:七子八孫、八仙過海、千金買馬、百年好合。
近義詞:子孫滿堂、後代繁衍。
反義詞:一子不嗣、門庭冷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