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謂與 戎 人媾和。後指對外族采取和解政策,或平定外族。《左傳·僖公十二年》:“ 齊侯 使 管夷吾 平 戎 于王,使 隰朋 平戎于 晉 。” 杜預 注:“平,和也。” 唐 王維 《奉和聖制賦樂賢詩應制》:“将非富民寵,信以平戎故。” 宋 張孝祥 《踏莎行》詞:“日月開明,風雲感會。切須穩上平戎計。” 清 孫枝蔚 《記夢》詩:“開筵為賞平戎策,下馬先成露布文。”
“平戎”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平戎”由“平”(平定)和“戎”(古代對西北部族的泛稱,後泛指外族或戰亂)組成,字面意義為平定外族戰亂。具體有兩層内涵:
現代漢語中,“平戎”主要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形容解決重大沖突或恢複秩序,如“平戎之策”可比喻應對危機的方法。
“平戎”兼具“和解”與“征伐”雙重内涵,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核心是通過策略或武力實現外族關系的穩定,反映了古代中國處理民族矛盾的典型方式。
平戎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平定戰争或戰鬥。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其中“平”表示平靜、安定,而“戎”指的是戰争、軍隊。
拆分成部首後,“平”字的部首是“幹”,而“戎”字的部首是“戈”。整個詞語共有7個筆畫。
《平戎》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終風》中的一首詩歌:“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戎車既平,踰時斯世。”這個詞也有出現在《楚辭》中。在繁體字中,平戎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平戎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戎字的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
1. 為了實現國内的平戎之策,我們需要強大的軍隊。
2. 這位将軍因為成功平戎而受到了皇帝的表彰。
和平、平定、戰争、戰鬥。
平定、平息、解決。
挑釁、戰争、沖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