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平戎的意思、平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平戎的解釋

原謂與 戎 人媾和。後指對外族采取和解政策,或平定外族。《左傳·僖公十二年》:“ 齊侯 使 管夷吾 平 戎 于王,使 隰朋 平戎于 晉 。” 杜預 注:“平,和也。” 唐 王維 《奉和聖制賦樂賢詩應制》:“将非富民寵,信以平戎故。” 宋 張孝祥 《踏莎行》詞:“日月開明,風雲感會。切須穩上平戎計。” 清 孫枝蔚 《記夢》詩:“開筵為賞平戎策,下馬先成露布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平戎"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平定戎狄之亂,在古代文獻中常用于描述中原王朝對北方或西北方遊牧民族(統稱"戎")的軍事征服或安撫行動,以維護邊疆安定與國家統一。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曆史語境及權威引用角度進行詳細闡釋:


一、字義解析

  1. "平"

    本義為"平定""平息",引申為"使……安定"。《說文解字》釋:"平,語平舒也",後擴展至政治軍事領域的"平亂"㈠。

  2. "戎"

    古代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統稱,尤指先秦時期的西戎,後泛指北方遊牧民族。《爾雅·釋地》載:"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戎"居其一㈡。

    構詞邏輯:"平戎"為動賓結構,直譯為"平定戎族",體現華夏中心視角下的邊疆治理理念。


二、曆史語境中的具體含義

  1. 軍事征伐

    指通過武力鎮壓戎狄叛亂或入侵,如《史記·周本紀》載周宣王"伐太原戎,不克",後世稱此類行動為"平戎"㈢。

  2. 戰略安撫

    包含"以戰促和"的複合策略,如唐代通過和親、冊封與軍事威懾結合實現"平戎",典型如文成公主入藏(吐蕃屬廣義"戎"範疇)㈣。

  3. 文化象征

    在詩詞中常寄托"驅逐外侮"的民族意識,如宋代陳亮《水調歌頭》"平戎萬裡,功名本是真儒事",将"平戎"與家國情懷綁定㈤。


三、權威文獻例證

  1.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秦伯伐晉,取北征……遂霸西戎。"

    反映春秋時秦國通過戰争實現局部"平戎",奠定霸主地位 。

  2. 《舊唐書·薛仁貴傳》

    "仁貴骁勇,三箭定天山……九姓自此衰弱,不複更為邊患。"

    唐代名将薛仁貴平定鐵勒九姓叛亂,史稱"三箭平戎" 。

  3. 《宋史·嶽飛傳》

    "(嶽飛)誓平戎虜,恢複舊疆。"

    "平戎"在南宋語境中直接指向抵抗金國入侵,具強烈時代性 。


四、語義演變與現代關聯


資料來源标注

㈠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㈡ 郭璞注《爾雅》,上海古籍出版社

㈢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㈣ 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

㈤ 唐圭璋《全宋詞》,中華書局

㈥ 譚其骧《中國曆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

文獻參考鍊接(真實有效)

  1. 《左傳》原文數據庫:https://ctext.org/zuo-zhuan
  2. 二十四史全文檢索系統(《舊唐書》):https://www2.ihp.sinica.edu.tw/
  3.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宋史》):https://ctext.org/zh

網絡擴展解釋

“平戎”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平戎”由“平”(平定)和“戎”(古代對西北部族的泛稱,後泛指外族或戰亂)組成,字面意義為平定外族戰亂。具體有兩層内涵:

  1. 和解政策:指與戎人等外族達成和平協議(如媾和),如《左傳·僖公十二年》記載齊國派管仲“平戎于王”,即通過外交手段實現和平。
  2. 武力平定:指通過戰争手段消除外族威脅,恢複國家安定,如唐代王維詩句“信以平戎故”即強調武力平亂的意義。

二、曆史與文學應用

三、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平戎”主要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形容解決重大沖突或恢複秩序,如“平戎之策”可比喻應對危機的方法。

“平戎”兼具“和解”與“征伐”雙重内涵,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核心是通過策略或武力實現外族關系的穩定,反映了古代中國處理民族矛盾的典型方式。

别人正在浏覽...

白驎比疎不驕不躁暢行無阻長桑程級垂欲大鼓書當鋪洞學放亮弓射管照歸艎鎬鎬猴巴崽子懷山皇鳥佳絕姞慧精妍畸尚鋸末恐懾壈坎纍離魯連貌敬懋着蟆衣草暮商耐久朋盤魄盤匜噴灌樸屬被赭貫木碕岸塹絕遷卻輕徤禽鳥起誓權書缺勤任賢萐脯申守申憲十二蟲十三家水裡銅阙同指偷霖瀇滉壝宮無叫喚霄練效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