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辟雍。《詩·大雅·靈台》:“於論鼓鐘,於樂辟廱。”《禮記·王制》:“大學在郊,天子曰辟廱,諸侯曰頖宮。”《文選·潘嶽<閑居賦>》:“其東則有明堂辟廱,清穆敞閑,環林縈映,圓海迴淵。” 李善 注引《三輔黃圖》:“明堂辟廱,水四周於外,象四海也。” 宋 王栐 《燕翼诒謀錄》卷五:“ 徽宗 創立辟廱,增生徒共三千八百人。内上舍生二百人,内舍生六百人,教養于太學;外舍生三千人,教養于辟廱。” 清 陳鳣 《對策》卷一:“又有學宮等俱在城中,而别建明堂、辟廱於郊外,以存古制,如祭天之壇,冠冕之市也。”參見“ 辟雍 ”。
“辟廱”是“辟雍”的異體寫法,指中國古代的一種禮制建築和教育機構,常見于周代。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來源
建築與功能
辟雍是周代設立的大學,建築形制為圓形水池環繞的方形高台,象征“天圓地方”。其功能包括:
文化象征
辟雍的環水設計寓意“教化流行”,體現古代“以禮治國”的思想,與“明堂”“靈台”并稱禮制建築核心。
提示:若需更深入的文獻考證,可查閱《周禮》《禮記》等古籍。
辟廱是一個古代漢字,意思是“避雨的所在”或者“庇護的地方”。它形容一個可以躲避雨水的地方,或者提供庇護、保護的場所。
辟廱的部首是辛(辛字頭),它屬于六書中的用物部,表示與物貼切的字義有關。
辟廱共有17個筆畫,其中辟部分有5個筆畫,廱部分有12個筆畫。
辟廱是由辟和廱兩個字組成的。辟在這裡指的是避免和驅趕,廱表示躲避的地方。
辟廱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為闢廱。
辟廱是一種古代漢字,其寫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可能會有所不同。早期的寫法較為簡單,後來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形态。
1. 這座山洞是我們的辟廱,可以躲雨避雪。
2. 酒店為遊客提供了一個舒適的辟廱,提供庇護和安全。
庇護、避雨、避難、避險、庇蔭、庇佑
避難所、庇護所、避風港、庇蔭所、庇佑之地
暴雨中、暴風雪中、臨危未避、無避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