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賢能優良之士。 唐 韓愈 《請上尊號表》:“左右前後,莫匪俊良;小大之材,鹹盡其用。” 宋 王安石 《送程公辟之豫章》詩:“鄙州歷選多俊良,鎮撫時有諸侯王。” 明 劉基 《送陳庭學之成都衛照磨任》詩:“ 籌邊樓 上羅俊良,況子敏學年方将。”
"俊良"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俊"與"良"兩個褒義單字組合而成,主要形容人的品德、才能或外貌出衆。其核心含義及權威解析如下:
才德卓越
指人兼具出衆的才能與高尚的品德。《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才德出衆",強調内在修養與能力的統一性。
例:古文獻中多用于稱頌賢臣良将,如"俊良之士,國之棟梁"。
品貌兼優
在部分語境中延伸指外貌俊秀且心地善良。《康熙字典》電子版收錄"俊"字釋義"才過千人為俊","良"字釋"善也",組合後隱含内外兼修之意。
最早見于先秦文獻,漢代後成為固定褒義詞,多用于人物品評,如《漢書·晁錯傳》:"察舉俊良,以匡社稷。"
明确标注"俊良"詞條,釋義為"賢能優良之士",屬書面正式用語。
在"俊"字詞族下收錄該詞,強調其用于形容"德才超群者"的曆史語境。
該詞屬典雅書面語,常見于曆史研究、文學創作及人物評鑒領域。當代使用需注意語境適配性,避免與現代常用詞混淆(如"俊朗"偏重外貌,"賢良"側重品德)。
參見權威來源:
- 《漢語大詞典》紙質版: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1528-1
- 《康熙字典》檢索系統:www.kangxizidian.com(中華書局授權電子版)
- 《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11525-6
“俊良”是一個漢語詞彙,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指才能出衆且品德高尚的人,常用于形容兼具才華與德行的優秀人才。其中:
作為人名時,寓意:
適用于正式場合中對人才的褒獎,如學術評價、職場推薦或文學創作,也可作為姓名寄寓美好品質。
八洞百八真珠綁紮觱栗敝棄播亡常壹常珍寵光毳褐丹墨曡次兜兜褲返真诽譽風風韻韻分散主義割棄桂旗黑藻禍罰箭步賤術焦魂進尺井落在吊桶裡卷騰句曲具設口内款坎寬情雷門鶴嶚嶕龍翔鳳舞樓外樓門基密谂内珍黏蹤逆鱗牛券醲郁滂澤披宣骞汙遷席切念忍恥偷生沙羅戍鼓司物伺瑕導隙蘇裱晚西我私巫蠱霞襟銜鐵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