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竈炊食。謂同居;不分家。《禮記·檀弓上》:“或曰:‘同爨緦。’” 孔穎達 疏:“既同爨而食,合有緦麻之親。”《南史·孝義傳上·王續祖郝道福》:“又 蜀郡 王續祖 , 華陽 郝道福 并累世同爨, 建武 三年, 明帝 詔表門,蠲調役。” 清 錢泳 《履園叢話·景賢·鄉賢一》:“二翁笑曰:‘有此賢婦,吾無憂矣。’乃同爨終身。”
“同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 基本釋義
“同爨”指同竈炊食,即共同生活、不分家。其中“爨”(cuàn)本意為燒火做飯,“同爨”字面可理解為“一起做飯”,引申為家庭成員共同居住、不分財産的狀态。
2. 曆史用例
3. 文化内涵
該詞反映了古代中國家族共居共財的倫理觀念,強調家庭成員間的緊密聯繫與經濟共享,常見于表彰孝義、和睦家庭的記載中。
4. 現代使用
如今“同爨”已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屬于書面化表達。其近義詞包括“同居”“共爨”等。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字詞演變,可參考《禮記》《南史》等古籍,或查閱權威漢語詞典。
《同爨》是指同吃同住,共同生活。它承載着家庭、親情和友情。
《同爨》的部首是爨(爪字旁),它包含了17個筆畫。
《同爨》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這篇文章裡:“湯之所同爨者何也?”這段文字意思是說:為什麼湯與濟南共同生活?正因為他們是親屬關系,彼此之間有血濃于水的親情。
《同爨》的繁體字是「同爐」。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同爨」的表示方式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意思和形象大緻相似。
1. 他們是一家人,經常《同爨》,感情非常深厚。
2. 在軍隊中,戰士們常常與戰友《同爨》,共同生活在一起。
同親、同血、同床、同夥、同奔
同吃同住、同堂、共度人世、同舟共濟
分食異宿、各行其道、獨樹一幟、各自為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