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e whole army]∶整個軍隊
全軍指戰員
(2) [preserve the strength of the army]∶保全軍隊的實力
全軍而反,雄名大震。——《南史》
(1).謂不戰而以計謀使敵軍全部降伏。《孫子·謀攻》:“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晉 袁宏 《後漢紀·靈帝紀下》:“ 嵩 曰:‘不然,善用兵者,全軍為上,破軍次之,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屈人之兵也。’”
(2).保全軍隊的實力。《南史·檀道濟傳》:“ 道濟 雖不剋定 河 南,全軍而反,雄名大振。”
(3).整個軍隊。 唐 賈島 《贈李金州》詩:“泝流隨大旆,登岸見全軍。” 毛6*澤6*東 《論持久戰》:“在既定的客觀物質的基礎之上,抗日戰争的指揮員就要發揮他們的威力,提挈全軍,去打倒那些民族的敵人。”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全軍漢語 快速查詢。
“全軍”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二、曆史淵源與文獻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孫子·謀攻》:“全軍為上,破軍次之”,主張以最小代價達成軍事目标。晉代袁宏在《後漢紀》中進一步闡釋:“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屈人之兵”, 體現古代兵家“不戰而勝”的戰略智慧。
三、使用場景與延伸意義
“全軍”既包含實體軍隊的整體概念,也蘊含“保全實力”的戰略思維,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側重。
《全軍》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由“全”與“軍”兩個字組成。這個詞表示整個軍隊或所有軍人的意思。在軍事領域中,全軍常常用來指代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所有武裝力量,包括陸軍、海軍、空軍等。
根據漢字組構規則,我們可以分解全軍的部首和筆畫。其中,“全”的部首是“入”,總共包含5筆;“軍”的部首是“冖”,總共包含4筆。
在繁體字中,“全軍”可以用“全軍”來表示。
古代漢字的寫法常有變化,因此在古時候,“軍”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軍字的右半部分多畫成類似于“囗”的形狀,表示軍營的圍牆,較為形象。
1. 指揮官下令集結全軍,準備出征。
2. 這次演習中,全軍官兵展示了高超的戰鬥技能。
全軍的組詞包括:全軍覆沒、全軍覆滅、全軍覆沒、全軍盡沒等。
全軍的近義詞包括:整體軍隊、所有軍隊。反義詞包括:敵軍、敵方軍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