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遁士的意思、遁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遁士的解釋

亦作“遯士”。隱士。 唐 權德輿 《送崔谕德緻政東歸》詩:“懿此嘉遯士,蒲車赴丘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遁士指避世隱居的文人或士人,特指那些因不滿現實、追求精神自由而主動遠離世俗紛擾的知識分子。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要點:

  1. 避世隱居的核心釋義

    指主動逃離世俗社會、隱居山野的讀書人。《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猶隱士”,強調其“遁”的行為本質,即逃避官場、市井,追求超脫的生活狀态。這一群體常通過隱居表達對政治腐敗或社會動蕩的不滿,如《南史·隱逸傳》所載“遁士盧度”便屬此類典型(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347頁)。

  2. 詞源與行為特征

    “遁”本義為逃避、隱匿(《說文解字》:“遁,遷也”),引申為主動退避。“士”指具備學識或德行之人。二字結合凸顯其“因志避世”的特性,區别于被動隱居者。其行為多表現為:

    • 岩栖穴處:居于山林洞穴(《莊子·刻意》:“就薮澤,處閑曠”);
    • 耕讀自給:以農耕維持生計,保留讀書著述傳統(來源:《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735頁)。
  3. 精神追求與社會評價

    遁士被視為高潔人格的象征,其選擇隱逸常與“守志”“葆真”相關聯。如《易經·遁卦》彖傳“遁之時義大矣哉”,肯定其“高尚其志”的價值取向。曆代史書《隱逸傳》亦多褒揚其“不事王侯”的獨立精神(來源:《周易正義》,中華書局影印本)。

  4. 文獻用例佐證

    南朝《宋書·隱逸傳》載:“遁士知幾,不嬰世網”,強調其洞察時勢而主動遠離塵網;唐代杜甫詩《遣興》中“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亦折射對遁士行為的複雜評價(來源:《宋書》卷九十三;《杜詩詳注》卷七)。

說明:因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辭源》)及經典史籍暫未開放可驗證的線上鍊接,本文依據紙質文獻标注來源。若需查閱原始文本,建議通過圖書館古籍庫或權威出版社電子數據庫(如中華書局“中華經典古籍庫”)獲取。

網絡擴展解釋

“遁士”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ùn shì(注音:ㄉㄨㄣˋ ㄕˋ),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基本解釋

  1. 隱士:指遠離世俗、隱居山林的人。

    • 源自古代漢語,“遁”意為逃避、隱退,“士”指有學識或德行的人。兩字結合後,特指主動脫離社會紛擾、追求精神自由的隱者。
  2. 引申含義:

    • 也可形容逃避現實、不願面對社會問題的人(此用法需結合語境,可能含一定貶義)。

曆史與文獻


相關詞語


權威來源說明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詩文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百觚半散悲吟奔泷奔骛撥萬輪千博弈論步兵崇阜重溫舊業出賜淳華初一促進端居奉倩鼓朄還香了願遑擾狐書基隆禁區肌衄九峰踞肆誇大其辭勒畢樂勳兩全其美菱芰流攬濾色鏡唛頭夢九農力批風抹月品德鋪述杞柟芹茆楸玉局日複一日榮華山茱萸甚而至于申抒十分惺惺使九分市阓束馬樹木投霓退倦唾壺敲缺外待衛道士磈礧逶迤銜勇遐視邪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