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封地的大夫。《礼记·曲礼下》:“君大夫之子,不敢自称曰余小子。” 孔颖达 疏:“大夫有地者则亦称曰君,故云君大夫也。”
(2).国君和大夫。《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君大夫谓 椒举 :‘女实遣之。’” 杨伯峻 注:“ 楚 君及其大夫也。”
“君大夫”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解释:
有封地的大夫
指拥有封地(采邑)的卿大夫。根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君大夫之子,不敢自称曰余小子”,孔颖达疏对此注解:“大夫有地者则亦称曰君,故云君大夫也”。此处的“君”并非指国君,而是对拥有封地的大夫的尊称,体现其地位与权力。
国君和大夫的合称
在特定语境中,“君大夫”可指代国君与大夫两类群体。例如《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提到“君大夫谓椒举:‘女实遣之’”,杨伯峻注疏明确解释为“楚君及其大夫”。这里“君”指国君,“大夫”为臣属,二者并列,强调君臣共同参与的场合。
补充说明
《君大夫》一词在古代是对高级官职的称谓,通常用于封建时代的统治者、贵族或者朝廷中具有权力和地位的人物。
《君大夫》的部首拆分分别为:君(口部)和大(大部)夫(夫部),总共有8画。
《君大夫》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中,是指古代封建制度中担任重要职务的人物。在古代中国社会,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将一部分贵族或者突出功绩的臣子封为君,以示对其忠诚和赏识。
《君大夫》的繁体字为「君大夫」。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不同。古代的《君大夫》写法存在一些变体,而如今写法较为统一。
1. 他是朝廷中的一位贵族,被封为《君大夫》。
2. 那位仁义的君大夫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3. 《君大夫》们在国家的管理和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君主、大臣、大人、夫人、勇夫、贤夫
国君、大人、贵人、权臣
庶人、平民、奴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