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聲詞。 元 朱凱 《黃鶴樓》第二折:“ 瞎胖姐 在麥場上将那碓臼兒急并各邦的搗。”
“急并各邦”是一個漢語拟聲詞,主要用于形容急速且沉重的聲音,尤其在搗、捶等動作中常見。以下是詳細解釋:
拼音與注音
釋義
該詞為象聲詞,模拟物體快速撞擊或搗擊時發出的連續聲響,通常帶有緊迫感和力度感。例如,在搗米、捶打工具等場景中使用(、)。
出處與例句
最早見于元代雜劇《黃鶴樓》第二折:
“瞎伴姐在麥場上,将那碓臼兒急并各邦的搗。”
此處描寫用碓臼搗物時發出的急促聲響(、)。
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方言或文學作品中,用于增強動作的生動性(、)。
該詞通過疊字組合強化聲音的節奏感,是古漢語中具象化表達聲音的典型例子。
【詞義】急并各邦是一個成語,意為迅速統一各個地方的國家或政權。
【拆分部首和筆畫】 急(心字旁 心部旁)共6筆; 并(殳字旁殳部旁)共6筆; 各(口字旁 口部旁)共5筆; 邦(方字旁 方部旁)共8筆。
【來源】急并各邦的出處是《漢書·河南守》:“急并各邦以憂心。”意即齊國國君急于征服其他地方的諸侯國,表達了迫切的政治意願。
【繁體】據臺灣和香港地區習慣,「急并各邦」的繁體字寫法為「急併各邦」。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出現變異,對應于急并各邦這個成語,舊時的寫法有「急併各邦」、「疾併諸邦」等不同形式。
【例句】他一心想急并各邦,統一整個國家。
【組詞】急迫、并駕、各式各樣、邦交、邦國。
【近義詞】盡統一、迅速征服、急于一統。
【反義詞】慢和、緩統一、松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