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辨的意思、均辨的详细解释
均辨的解释
公平。《荀子·富国》:“人归之如流水,亲之欢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者,无它故焉,忠信调和均辨之至也。” 梁启雄 简释:“ 久保爱 曰:辨,与‘徧’通。《君道》有‘均徧而不偏’之语。”
词语分解
- 均的解释 均 ū 平,匀,引申为调和:均衡。势均力敌。平均。 皆,都,老少均安。 中国汉代计量单位,一均等于二千五百石。 古同“韵”,和谐的声音。 〔均钟〕古代乐器。 古同“钧”,造瓦器的转轮。 笔画数:;
- 辨的解释 辨 à 分别,分析,明察:辨别。辨认。辨析。辨正。辨识。明辨是非。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九夫为一辨,七辨为一并。 笔画数:; 部首:辛;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均辨"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义指平均处理事务或公平办理。根据古代字书和注疏,可作如下解释:
一、字义溯源
-
"均"
《说文解字》释为"平"(卷十三·土部),指均衡、公平。段玉裁注:"均者,平遍也,言无所不平也。"(《说文解字注》)
例:分配资源时需"均其利",即公平分配利益。
-
"辨"
通"辦"(办),《康熙字典》引《增韵》:"辨,具也,整辦也。"(《康熙字典·辛部》)指处理、治理。
例:"辨事"即办理事务。
二、复合词释义
"均辨" = "均" + "辨"
- 本义:公平地处理事务,使各方均衡得益。
- 引申义:
- 协调各方利益,避免偏私(如《周礼》"均其政令"的治理理念)。
- 对资源或职责进行合理分配(如古代"均田制"中的土地分配逻辑)。
三、古籍例证
-
《周礼·地官·均人》:
"均人掌均地政",郑玄注:"均,平也。政读为征,谓均其地税。" 虽未直用"均辨",但"均地政"即通过公平征税实现治理目标,体现"均辨"内核。
(来源:《周礼注疏》)
-
王安石《周官新义》:
论及均平理念时强调"辨其物而均之",即按需分配物资,与"均辨"的公平办理之意相通。
(来源:《周官新义》卷十)
四、现代关联概念
- 公平治理:如公共政策中的"均衡发展"(如教育资源分配)。
- 协调机制:企业或组织中"均辨"可类比为利益协调委员会的功能。
参考资料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康熙字典》(同文书局影印本)
- 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本)
- 王安石《周官新义》(《四库全书》本)
(注:古籍原文需查阅权威出版社点校本,在线资源可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学术平台。)
网络扩展解释
“均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公平、公正地辨别或判定,常用于强调处理问题时不偏不倚的态度。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拼音:jūn biàn
- 字义:
- 均:意为“平均、平等”;
- 辨:通“徧”(普遍),引申为“全面辨别”。两者结合表示公平且全面地分析、判定。
2.出处与古典引用
- 最早见于《荀子·富国》:“忠信调和均辨之至也”,形容治国需以忠信为本,公平调和各方利益。
- 梁启雄在注释中进一步说明,“辨”通“徧”,强调“普遍而不偏私”的公正性。
3.使用场景
- 古典语境:多用于描述治国、断案等需公正裁决的情境,如《君道》中的“均徧而不偏”。
- 现代适用:可用于评价处理争议、分配资源时的公平态度,例如:“管理者需均辨各方诉求,避免偏颇。”
4.近义词与关联词
- 近义词:公平无私、不偏不倚、公正廉明。
- 反义词:徇私舞弊、厚此薄彼。
5.扩展说明
- 该词属较冷门的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更多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书面表达中。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详细注释,可参考《荀子》相关文献或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安适倍本本本源源布徧不敢层轩饬散辞迹打谷场东冲西撞洞溃方山冠伐树奉问赋缗甘结拱服官伯鳏老海阔天空酣斗荒货铧式犁较高疾马巨族扣心狂背嫏嬛洞老糟头梨花鼓龙凤团箓练洛京洛洛洛宴闽北话目眩心花旁沿潜苞七级浮屠青旛轻心岂徒契谊融渥骚弊饰巾识起倒石薪示优松瓤孙少奶奶题诗无所措手吾土线车相几鲜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