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矯健之鹘。 唐 杜甫 《朝》詩之一:“俊鶻無聲過,饑烏下食貪。” 唐 元稹 《兔絲》詩:“俊鶻度海食,應龍升天行。” 明 楊珽 《龍膏記·買蔔》:“空空兒,精精兒,白日擊人,矯如俊鶻。” 梁啟超 《中國地理大勢論》:“其規模常宏遠,其局勢常壯闊,其氣魄常磅礴英鷙,有俊鶻盤雲,橫絶朔漠之概。”
俊鹘(jùn h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複合詞,專指形态矯健、飛行迅猛的隼類猛禽。以下從詞典釋義、詞源、文學應用及生物學對應角度詳細解析:
核心含義
指英俊勇猛的隼,強調其體态健碩、動作敏捷的特性。
《漢語大詞典》: “俊”表英偉出衆,“鹘”為隼屬猛禽,合稱“俊鹘”突顯其神駿之姿(《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
詞義演變
“鹘”在古漢語中早見于《說文解字》,注為“擊鳥也”,後衍生為隼科鳥類的通稱;“俊”則強化其卓越的狩獵能力與威嚴儀态,多見于唐宋詩文。
象征勇猛與迅捷
古代文人常以“俊鹘”喻指英傑或象征戰場鋒芒。如:
王維《觀獵》: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詩中“鷹”實指獵隼,後世注家常以“俊鹘”類比其疾掠之态)
志怪文學中的神化形象
《聊齋志異》等作品将俊鹘描繪為通靈猛禽,凸顯其桀骜不馴的野性(《中國古典文學意象研究》,中華書局)。
現代動物學考證,“俊鹘”多對應以下隼科猛禽:
《漢語大詞典》(第2版)第12卷,頁896,商務印書館,2012年。
王維《王右丞集箋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鄭光美《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三版),科學出版社,2017年。
“俊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指矯健的鹘(一種猛禽),常用來形容鳥類飛行的迅捷與力量。例如:
在文學作品中,“俊鹘”常被引申為形容人才華出衆或行動果敢: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全唐詩》或相關文學解析資料。
案鞫白楞薄濕濕摽牌冰上遊戲吃寡醋充博窗槅鉏滅寸蹏尺缣啖齧答飒耳艙豐産個底根蟊古調不彈顧直酣然諕吓橫大花管槐黃黃鹄間斷肩息箭豬健足潔身機命摎結絕筆鴡鸠氏抗竦隸名螺杯駡爹駡娘免職拈華摘豔搒童頻傳青蘋穹元日傭人掃榻以待燒焫守勝蜀都水芙蓉戍客鼠氣厮鬧思賢如渴檀香爐天闉跳攻亭主王舍霧暗雲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