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失之千裡,差若毫厘的意思、失之千裡,差若毫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失之千裡,差若毫厘的解釋

同“ 失之毫釐,差之千裡 ”。《隋書·天文志上》:“失之千裡,差若毫釐,大象一乖,餘何可驗!”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失之千裡,差若毫厘”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比喻開始時細微的失誤,可能導緻最終巨大的差錯。強調初始階段的小錯誤會隨着時間推移被放大,造成嚴重後果。

二、出處與演變

  1. 《史記·太史公自序》
    最早可追溯至司馬遷引《易》的表述:“差以豪厘,謬以千裡”。
  2. 《隋書·天文志上》
    明确記載為:“失之千裡,差若毫釐,大象一乖,餘何可驗!”。

三、用法與場景

四、關聯成語

與“失之毫厘,謬以千裡”“差之毫厘,失之千裡”同義,均源自《禮記·經解》的“差若毫厘,缪以千裡”。

五、示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史記》《隋書》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失之千裡,差若毫厘

《失之千裡,差若毫厘》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失去目标與目标之間的差距非常大,就像是失去了千裡遠,但差距隻有毫厘般細微。

拆分部首和筆畫:

《失之千裡,差若毫厘》的拆分部首是:失、千、差、毫、厘。其中,“失”部的筆畫為5,表示這個字一共需要寫5畫。其他的字的部首和筆畫數分别為:千(十)、差(工)、毫(爪)和厘(廠)。

來源:

《失之千裡,差若毫厘》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國,儒家學說中有一句名言:“失之毫厘,差之千裡”,意思是稍稍偏差就有可能失去整體。後來又加上了“失之千裡”的部分,形成了現在的成語。

繁體:

繁體寫法是「失之千裡,差若毫厘」。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法中,“差”字的舊寫法是「差詔」,其中「詔」是指皇帝的命令。而“厘”字的舊寫法是「剃」,指修剪、剃除。

例句:

1. 他本想參加比賽,但由于一點小疏忽,結果“失之千裡,差若毫厘”,錯過了冠軍。

2. 這個演員準備了很久,但在舞台上一次出錯導緻整個演出效果變得很差,真是“失之千裡,差若毫厘”。

組詞:

根據「失之千裡,差若毫厘」這個成語,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千裡追趕、微差、毫厘之間。

近義詞:

差距懸殊、失之交臂、相距甚遠。

反義詞:

一步之遙、距離微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