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全認罪。《新五代史·李從溫傳》:“﹝ 從溫 ﹞嘗誣親吏 薛仁嗣 為盜,悉籍沒其家貲數千萬。 仁嗣 等詣闕自訴,事下有司, 從溫 具伏。”《續資治通鑒·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 田欽祚 ﹞與都部署 郭進 不協,敵至,閉壁自守,去又不追,蓄軍資以規利,為部下所訟,詔鞫之, 欽祚 具伏。”
“具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完全認罪(主要見于曆史文獻)
壓制或制服他人(現代部分詞典解釋)
含義 | 常見語境 | 示例來源 |
---|---|---|
完全認罪 | 古代司法、史書記載 | 《新五代史》《續資治通鑒》 |
力量壓制 | 現代成語用法 | 查字典等現代詞典 |
建議在學術或古文閱讀時優先采用“完全認罪”的解釋,引用具體文獻案例更穩妥。如需了解現代引申義,可進一步查閱權威成語詞典。
具伏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下面分别來解釋具和伏的含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具(jù)的意思是具備、具有,表示有某種特質或能力。
具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部首:八(bā)
筆畫:6畫
具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象形文字中,形狀類似兩隻手合握的樣子。
具的繁體字為「備」。
具的古時候漢字寫法有多種變體,如「具」字的字符構造古代寫法是「鈎」+「手」。
具的例句:
這個人具有很強的領導才能。
這本書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伏(fú)的意思是隱藏、潛伏,表示暫時躲藏起來。
伏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部首:人(rén)
筆畫:6畫
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象形文字中,形狀類似人彎下腰的樣子。
伏的繁體字為「伏」。
伏的古時候漢字寫法有多種變體,如「伏」字的字符構造古代寫法是「厶」+「人」。
伏的例句:
這個罪犯伏在角落裡躲藏起來。
敵人已經伏在草叢中了。
具伏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
具體(jù tǐ):具體的、詳細的。
隱藏(yǐn cáng):潛藏不露。
具和伏的近義詞有:
具備(jù bèi):擁有、具有。
潛伏(qián fú):隱藏、躲藏。
具和伏的反義詞有:
缺乏(quē fá):沒有、不具備。
顯露(xiǎn lù):顯示出來、暴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