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即真的意思、即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即真的解释

(1).谓由摄政或监国而正式即皇帝位。《汉书·王莽传上》:“ 莽 即灭 翟义 ,自谓威德日盛,获天人助,遂谋即真之事矣。”《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 尧 乃命 舜 代己摄政…… 舜 年八十一即真。” 宋 李纲 《建炎进退志总叙下之上》:“ 道君 自 燕山 密遣使臣齎来,领中有亲书八字,曰:‘便可即真,来救父母。’”《东周列国志》第一○三回:“少主嗣位,而君辅之,如 伊尹 、 周公 ,俟王之年长,而反其政;若天与人归,遂南面即真。”

(2).谓官吏由代理而转为正式职务。《三国志·蜀志·杨洪传》:“ 亮 於是表 洪 领 蜀郡 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新唐书·戴叔伦传》:“ 皋 讨 李希烈 ,留 叔伦 领府事,试守 抚州 刺史……耕餉岁广,狱无繫囚。俄即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 刘 时权三司判官,寻即真,俄知制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即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可分为日常用法和哲学(尤其是佛学)领域的特殊用法:

一、 日常用法中的“即真”

在日常语言中,“即真”通常表示“立刻成为真实的”或“当下显现为真实的” 之意。它强调某种状态、情况或感受在当下、即刻就具有了真实性,而非遥不可及或虚幻的。常用于描述体验、感受或事态的即时性确认。

二、 哲学(尤其佛学)语境中的“即真”

在哲学,特别是大乘佛教(如天台宗、华严宗)的义理中,“即真”具有深刻的含义,常指“当下现象(事相)即是终极真理(实相/真如)” 或“烦恼即是菩提” 的哲学命题。它表达的是现象界与绝对真理、众生与佛性之间“不一不异”、“相即不二”的关系。

“即真”一词的含义需根据语境判断:

  1. 日常层面: 指当下、立刻显现为真实的感受或状态。
  2. 哲学(佛学)层面: 是一个核心哲学命题,指现象(事)与终极真理(理/真如)相即不二,当体即是真实,无需舍离现象另求真谛。此义在佛教哲学典籍和辞典中有深入阐释。

网络扩展解释

“即真”一词在汉语中有以下两个主要义项,具体解释及用例综合如下:

一、帝王正式即位

指由摄政或监国的身份正式继承皇位。例如:

  1. 《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在消灭翟义后,认为时机成熟,开始谋划“即真”称帝。
  2. 《初学记》提到尧让舜代理摄政,舜在八十一岁时正式“即真”即位。
  3. 《东周列国志》记载周平王即位时,郑武公辅政并建议“即可即真”。

二、官职转正

指代理官员转为正式任职。例如:

  1. 《三国志·蜀志》记载诸葛亮表奏杨洪代理蜀郡太守,因其政绩出色最终“使即真”。
  2. 《新唐书·戴叔伦传》提到戴叔伦代理抚州刺史期间政绩显著,不久即“俄即真”转为正式职务。

补充说明

“即真”的“真”字本义与“假”相对,此处引申为正式、真实的地位(参考《真字的基本解释》)。其用法多见于历史文献,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

以上内容综合了《汉书》《三国志》等古籍用例及多部辞典释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阿特拉斯白舫砭骨憋憋焦焦不退餐霞漱瀣长恶不悛蝉韵车价吃敲才大公至正登垄都捻吨位丰功伟业附葭概念化刚好灌寖古欢归程蛊胀和厉猾棍花门柳户黄符回缭假而建丑月胶黏鸡鸣之助金葩拘绊宽中拦路抢劫廉洁奉公连约六蛮隆准公緑线没化梅子黄时雨篾工民籍耐热軿辂倩语请事人群瑞像烧化少年老成神帛市师鼠贼索诃跳落温石文竹信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