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擿的意思、糾擿的詳細解釋
糾擿的解釋
糾舉揭發。《後漢書·光武帝紀下》:“冬十月,遣使者下郡國,聽羣盜自相糾擿,五人共斬一人者,除其罪。” 李賢 注:“擿,猶發也。音它狄反。”《舊唐書·姚璹傳》:“果能攬轡澄清,下車整肅。吏不敢犯,姦無所容,前後糾擿,蓋非一緒。”《明史·李汝華傳》:“還朝,歷吏科都給事中,多所糾擿。”
詞語分解
- 糾的解釋 糾 (糾) ū 纏繞:糾纏。糾紛。 矯正:糾偏。糾正。 集合(含貶義):糾合。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擿的解釋 擿 ī 挑出:“其令三輔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彈射飛鳥。” 挑剔;指摘:“伏聞諸典校擿抉細微,吹毛求瑕。” 指使:“衛将軍(王)商密擿永令發去。” 揭發:發奸擿伏(揭露隱秘罪惡)。 搜索。 探。 剖開;
網絡擴展解釋
“糾擿”是一個具有曆史文獻依據的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側重,但核心指向檢舉、揭發或指正問題。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糾舉揭發: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指通過檢舉、揭發來懲治不法行為。例如東漢時期,朝廷派使者到地方,要求盜賊互相檢舉(“羣盜自相糾擿”),五人共同斬殺一名罪犯可免罪。這一用法在《舊唐書》《明史》中也有延續,多用于描述官員治理或法律執行場景。
2.語境與用法
- 古代政治與法律:主要用于行政或司法領域,強調對犯罪或失職行為的公開指正。如《舊唐書·姚璹傳》提到“前後糾擿,蓋非一緒”,指官員多次揭發問題。
- 現代引申義: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言辭或行為激烈、尖銳”,可能因“糾”有“糾正”之意,“擿”通“摘”(指摘),衍生出對激烈批評的形容。但此用法缺乏明确文獻佐證,需謹慎使用。
3.與相似詞彙的區分
- 糾慝:指糾正惡習(“慝”意為邪惡),如“糾慝壞習慣”。與“糾擿”不同,後者側重外部行為的檢舉,而非自我修正。
4.使用建議
- 在曆史文獻或正式文本中,優先采用“檢舉揭發”的古典義;若需表達“尖銳批評”,建議結合上下文或選用更通用的詞彙(如“指摘”“抨擊”),避免歧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明史》等原始文獻,或查閱權威曆史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糾擿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指糾纏、痛苦、煩擾等情緒或狀态。拆分部首是纟和扌,筆畫數為26畫。
糾擿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它是由糾和擿兩個漢字合并而成的。糾字表示糾正、調整,擿字表示抓取、搖動的意思。因此,糾擿的意思就是被不斷糾纏、困擾或折磨的狀态。
在繁體中文中,糾擿的寫法為糾擿。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糾擿的寫法也有所不同,但字形基本上保持一緻。
以下是一些關于糾擿的例句:
1. 每當她想起這段過去的經曆,心中就會湧起一股糾擿的情緒。
2. 他被病痛糾擿了多年,但從未放棄對生活的希望。
一些與糾擿相關的組詞有糾纏、糾結、糾紛等。近義詞可以是困擾、煩惱、苦惱等。反義詞可能是解脫、寬慰、安撫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