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弦誦的意思、弦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弦誦的解釋

[sing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stringed instruments and chant] 弦歌和誦讀,指學校教學

弦誦不辍

詳細解釋

(1).弦歌誦讀。《禮記·文王世子》:“春誦,夏弦。” 鄭玄 注:“誦謂歌樂也,弦謂以絲播詩。” 孔穎達 疏:“誦謂歌樂者,謂口誦歌樂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雲弦謂以絲播詩者,謂以琴瑟播彼詩之音節,詩音則樂章也。”後亦以稱詩禮教化或學校教育。《晉書·儒林傳序》:“雖尊儒勸學,亟降於綸言;東序西膠,未聞於弦誦。” 宋 蘇轼 《潘推官母李氏挽詞》:“杯盤慣作 陶 家客,弦誦常叨 孟 母鄰。” 明 顧绛 《過矩亭拜李先生墓下》詩:“蹉跎一失身,豈不負弦誦?” 清 恽敬 《重建東湖書院記》:“于是深衣博帶之士揖讓弦誦于其中,而書院復興。”

(2).泛指吟哦誦讀。 章炳麟 《文學說例》:“至韻文則復有特别者,蓋其弦誦相授,素由耳治,久則音節諧熟,觸激唇舌,不假思慮,而天縱其聲。”


絃誦:古代授《詩》、學《詩》,配弦樂而歌者為弦歌,無樂而朗讀者為誦,合稱“絃誦”。後即用以泛指授業、誦讀之事。《禮記·文王世子》:“春誦、夏弦。” 鄭玄 注:“誦,謂歌樂也;弦,謂以絲播詩。” 孔穎達 疏:“誦謂歌樂者,謂口誦歌樂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雲絃謂以絲播詩者,謂以琴瑟播彼詩之音節,詩音則樂章也。”《舊唐書·音樂志一》:“三五之代,世有厥官,故 虞 廷振幹羽之容, 周 人立絃誦之教。” 宋 蘇轼 《潘推官母李氏挽詞》:“杯盤慣作 陶 家客,絃誦嘗叨 孟母 鄰。” 清 戴名世 《芥舟翁壽序》:“當 戴 氏之盛也,農服畎畝,士勤絃誦,恂恂禮讓,而家皆饒裕。” 姚錫鈞 《即事效湘绮樓體》:“絃誦喧中寂,河山刼後悲。”參見“ 弦誦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弦誦,漢語複合詞,由“弦”與“誦”兩個語素構成。《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古代授《詩》時配弦樂而歌為弦,不配樂而讀為誦”,《辭源》補充其引申義為“泛指讀書治學”,如《晉書·儒林傳序》載“東序西膠,弦誦相聞”。

從構詞角度分析,“弦”特指弦歌,即以琴瑟伴奏吟詠《詩經》的雅樂教學形式,常見于周代官學;“誦”則指無樂伴奏的朗讀背誦,適用于《書》《禮》等典籍。二者并稱後發展為古代教育體系的代稱,如《禮記·文王世子》雲“春誦夏弦,大師诏之”。

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可描述學校教學場景,例:“山村小學仍保留着弦誦不辍的傳統”。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強調,該詞蘊含“禮樂教化并行”的文化特質。

網絡擴展解釋

“弦誦”是一個漢語成語,發音為xián sòng,其含義和用法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本義
    原指古代琴師彈奏琴弦(弦)與讀書人誦讀詩文(誦)的結合,後來演變為形容讀書聲或吟誦聲如音樂般悅耳動聽,富有感染力。

  2. 引申含義
    比喻聲音抑揚頓挫、富有韻律感,常用于贊美讀書、演講或朗誦時的感染力。


二、詳細解釋

  1. 曆史淵源
    源自《禮記·文王世子》:“春誦,夏弦。”鄭玄注:“誦謂歌樂,弦謂以絲播詩。”指古代學校教育中,春季誦讀、夏季配樂吟唱的禮樂教化方式。

  2. 文化内涵

    • 學校教育象征:如《晉書》中“未聞於弦誦”,指代詩書教化或學校教學活動。
    • 文學表現:章炳麟提到“弦誦相授,素由耳治”,強調吟誦時音節的和諧與自然。

三、使用場景

  1. 形容讀書聲
    如“弦誦不辍”指持續不斷的讀書聲(常見于古籍)。
  2. 贊美朗誦或演講
    適用于聲音優美、富有感染力的場合,如錢鐘書提及“弦誦之聲”修養身心。

四、例句參考

  1. 蘇轼《潘推官母李氏挽詞》:“弦誦常叨孟母鄰。”
  2. 顧绛《過矩亭拜李先生墓下》:“蹉跎一失身,豈不負弦誦?”

五、注意

别人正在浏覽...

白雁並隨采薪之患倡和塵沙初指慈愛打草蛇驚道爾頓東坡居士笃密額題放去逢時分理官輕勢微鴻麗環泣膠葛交泰擊發禁寺九宮三命即位酷耽兩世為人廉苫連珠礮利齒能牙鸾幢率義賣嘴巴皮沒面目溟漲民事訴訟迷山謬冀漠南拈韻平陽切命慶惠鼽嚏邵侯舌敝唇焦神世鼠輩熟成送節松葉宿夕讨説踏五花停靈鲀形目晚榮五代鮮光鹹陽宮斜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