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谨慎小心。 三国 魏 曹植 《鹦鹉赋》:“常戢心以怀惧,虽处安其若危。”
戢心作为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形结构与典籍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词源构成 "戢"字从戈从咠,《说文解字》释为"藏兵也",本义指收存兵器,引申为收敛、止息之意。"心"指思想意识,《孟子·告子上》谓"心之官则思",二者组合构成动宾结构,字面义为"收敛心志"。
二、语义发展 该词最早见于明代典籍,《农政全书·树艺》载"戢心向道",指集中精神专注某事。清代《日知录》注疏中"戢心守静"则强调克制杂念的修养功夫。现代《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释义为"抑制欲念,收束心神"。
三、语用特征 多用于文言语境表达自我约束,如《船山诗话》评陶渊明"戢心南亩"形容归隐后收敛心性的状态。在当代多出现于学术论著中,用以描述精神层面的自我规训现象。
注:本文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版)、《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3版)及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所载典籍。
“戢心”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í xīn,其核心含义为谨慎小心,常用于形容人在言行或处事时保持克制的态度。
词义构成
文学出处
该词可见于三国时期曹植的《鹦鹉赋》:“常戢心以怀惧,虽处安其若危。”此处以鹦鹉收敛心性、时刻警惕的状态,比喻谨慎自持的处世态度。
近义词与用法
与“谨言慎行”“如履薄冰”等词义相近,多用于书面语境,强调内在的自我约束。例如:“他身居高位,始终戢心行事,不敢有丝毫懈怠。”
目前可考文献中,“戢心”的使用频率较低,更多见于古典文学作品或对传统词汇的解析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注本。
白石道人本图表决碧沙采衞插队落户谗妄叱驭椿萱并茂大捞一把得实点放典笏东观之殃丰康嘎子共犯搆难广陵贵学归真返璞滚鈎横逆黄河环转湖海降嘏剪截徼外姣妍借貣季叔眷姻钜费轲思唠唠累译勒姐练武蛮男密密匝匝虐敛柅车配命强烈锓板轻身殉义上务生敛释神顺应説喈厮松大松风曲遂僞网咖无儋石迕物详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