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九庙的意思、九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九庙的解释

指帝王的宗庙。古时帝王立庙祭祀祖先,有太祖庙及三昭庙、三穆庙,共七庙。 王莽 增为祖庙五、亲庙四,共九庙。后历朝皆沿此制。《汉书·王莽传下》:“取其材瓦,以起九庙。” 晋 潘岳 《西征赋》:“由伪 新 之九庙,夸宗 虞 而祖 黄 。” 清 顾炎武 《井中心歌》:“有 宋 遗臣 郑思肖 ,痛哭 元 人移九庙。” 清 戴名世 《徐节妇传》:“数百年故国,威灵震薄海外,而一旦九庙隳,子孙夷,彼公侯将相,未闻有一如节妇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九庙释义

一、基本释义

“九庙”指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九座宗庙,是最高规格的宗庙制度。据《汉语大词典》,“九庙”特指周代以降天子设立的九座祖庙,包括太祖庙与四亲庙(父、祖、曾祖、高祖)、二祧庙(远祖),以及始祖庙,合为九数,象征皇权正统与宗法传承【1】。

二、历史制度演变

  1. 周代起源

    周礼规定天子立七庙,至王莽时增建“黄帝太初祖庙”和“帝虞始祖庙”,形成九庙制,确立“天子九庙”的礼制典范【2】。

  2. 明清定制

    明代嘉靖帝重建北京太庙,分设历代帝王庙与皇室宗庙,形成“前殿后寝”九庙格局,成为后世遵循的典例(《明史·礼志五》)【3】。

三、文化象征意义

九庙作为国家祭祀核心,承载“敬天法祖”的儒家伦理。《日下旧闻考》载,明清北京太庙(九庙)位列紫禁城左前方,与社稷坛对称,体现“左祖右社”的礼制秩序,象征政权合法性【4】。

四、文学引用实例

唐代杜甫《八哀诗》中“壮公临事断,顾步涕横落。九庙焚灰烬,孤城裂舆箔”,以“九庙”指代唐室宗庙,暗喻安史之乱后皇权倾覆之痛【5】。


参考来源

【1】《汉语大词典》(第七册),商务印书馆,第1104页。

【2】《汉书·王莽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3】《明史·礼志五》,中华书局点校本。

【4】《日下旧闻考》卷三十三,北京古籍出版社。

【5】《杜诗详注》卷十六,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九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制度,其含义和演变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帝王设立的宗庙,用于祭祀历代祖先。最初为“七庙”制,后由王莽改制为九庙,并被后世沿用。

二、历史演变

  1. 周代七庙
    周礼规定帝王设七庙:太祖庙(始祖) + 三昭庙(父、祖父、曾祖父) + 三穆庙(子、孙、曾孙),形成“左昭右穆”的格局。

  2. 王莽改制
    西汉末年,王莽将七庙扩展为祖庙五座、亲庙四座,合称九庙,成为新制。

  3. 后世沿用
    自东汉起,九庙成为历代帝王宗庙的定制,如晋代潘岳《西征赋》、清代顾炎武《井中心歌》中均有提及。

三、文献例证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诗词,如“雪九庙之耻”(表达收复宗庙、重振国威)。


注:需注意个别网页(如)将“九庙”误释为“相貌丑陋”,此说法缺乏权威依据,应以宗庙制度释义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安之若素懊绪摆尾摇头半中腰北声徧徧逼火不可端倪长兵产气垂文翠佩达览达棱淡而无味蝶影对课放想肤如凝脂改脩更次鲠介歌墟共祭供命罕漫毫米汞柱和缠呴俞火筯街谈巷语激濑进迁技女军营刊改灵断凌歊台路殿卖犊买刀枚枚啮啖淜淜牵红线侨乡期货鹊喜热望颯灑穑臣设渡麝粉沈潜馊酸淌湘望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相业小两谢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