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立錐尖。形容地方極小。《漢書·王莽傳中》:“強者規田以千數,弱者曾無立錐之居。”《三國志·魏志·倉慈傳》:“舊大族田地有餘,而小民無立錐之土。” 清 餘懷 《闆橋雜記·轶事》:“乙酉鼎革,籍沒田産,遂無立錐。”
《漢語大詞典》對“立錐”的解釋包含兩層核心含義:其一指“豎立錐形物體”,其二喻指“生存所需的微小空間”。該詞由單字“立”與“錐”複合構成,“立”表示直立狀态,“錐”特指尖銳器具,二字組合強化了空間占有的極限性特征。
從詞源演變觀察,“立錐”最早見于《莊子·盜跖》:“堯舜有天下,子孫無置錐之地”,此處已形成空間匮乏的隱喻表達。漢代王充《論衡》載“貧無立錐”的用法,标志着該詞完成了從具象動作到抽象概念的語義轉化。
現代漢語中,“立錐”主要保留在“立錐之地”的成語結構中,多用于強調極端窘迫的生存環境。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例舉的“身無立錐”表述,既保留了原始的空間指涉,又衍生出社會經濟地位缺失的新義項。
“立錐”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和用法如下:
“立錐”字面意為“插立錐尖”,形容空間極其狹小,甚至無法容納錐子的尖端。常用來比喻條件極端苛刻或處境極度窘迫,例如“無立錐之地”指連最小的容身之處都沒有。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用例或具體語境,可參考《漢書》《三國志》等文獻原文。
百封襃諱本真伯功程工城圈吹糖人聰鑒墊腰敵拟睹當犯錯誤發燙飛砂揚礫臯陶躬蹈官暇蠱蝕寒魚薨薨嘩楞棒荒穢黃朱呼噪假裝輯刊酒面狼餐虎噬罍樽梁獄良知裂唇六韺馬圉目逃内才内家拳凝帖攀連潑潑曝鰓牽踬欺淩青翦請郡乞閑全軍覆沒蜷曲三尺軸颯遝賞田舍眷神愁鬼哭台位鐵紗帽屠戶晚英武松閑世邪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