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立錐尖。形容地方極小。《漢書·王莽傳中》:“強者規田以千數,弱者曾無立錐之居。”《三國志·魏志·倉慈傳》:“舊大族田地有餘,而小民無立錐之土。” 清 餘懷 《闆橋雜記·轶事》:“乙酉鼎革,籍沒田産,遂無立錐。”
“立錐”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和用法如下:
“立錐”字面意為“插立錐尖”,形容空間極其狹小,甚至無法容納錐子的尖端。常用來比喻條件極端苛刻或處境極度窘迫,例如“無立錐之地”指連最小的容身之處都沒有。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用例或具體語境,可參考《漢書》《三國志》等文獻原文。
立錐(lì zhuī)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事極端、極端突出、極端出類拔萃的表現。它可以用來形容某人或某事在某個領域中達到了極緻、極端出色的程度。
立錐的部首是立,筆畫數是9。
立錐源于《漢書·衛青傳》,原指衛青立起一根錐子,用以測量兵器的制作工藝是否達到高标準,寓意極為苛刻精細。現在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物達到了極緻、突出的境地。
繁體字為「立錐」。
在古代,立錐的寫法較為簡單,多數情況下使用「立錐頭+钅」。例如:
立按鈕、立重責。
1. 他的演技真是立錐之地,完全不輸給任何一位著名演員。
2. 這個項目經理在工作中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為團隊樹立了立錐之地。
無論是在日常用語還是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根據需要将立錐與其他詞語組合來形容某人或某事的突出或優秀程度。例如:
立錐之地、立錐可見、立錐頭等。
近義詞:非常出衆、過人之處、獨一無二
反義詞:平庸、普通、平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