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nscience]∶天賦的道德觀念
所不慮而知也,良知也。——《孟子·盡學》
(2) [good friend;innate knowledge and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intuitiveknowledge]∶好友;知己
我志誰與亮,賞心惟良知。——謝靈運《遊南亭》
(1).儒家謂人類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識。《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若鄙人所謂緻知格物者,緻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緻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民族主義,自大古原人之世,其根性固已潛在。遠至今日,乃始發達,此生民之良知本能也。”
(2).用以指知識。 * 《接見美國青年代表團的談話記錄》:“你們會從直接的接觸中,用你們自己的智慧和良知來加以判斷。”
(3).好友;知己。 南朝 宋 謝靈運 《遊南亭》詩:“我志誰與亮,賞心惟良知。” 唐 羅隱 《秋日寄狄補阙》詩:“不為良知在,驅車已出關。”
“良知”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尤其在王陽明心學中被系統發展為“緻良知”理論。其含義可從以下層面解析:
良知指人類先天具備的道德判斷能力,即不依賴後天學習就能分辨是非善惡的智慧。孟子最早提出:“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盡心上》),認為這是人區别于動物的根本特征。
天賦道德屬性
儒家認為良知是“天道”賦予人的内在準則,如王陽明所言:“良知即天理”。這種能力表現為:
知行合一性
王陽明強調“未有知而不行者”,認為真正的良知必然引發行動。例如知道孝順就會自然産生孝行,若隻知而不行則非真知。
雙重詞義
當代對良知的理解更強調實踐性,如周恩來提出要用“智慧和良知”進行獨立判斷。現代心理學則認為良知是道德認知與情感體驗的結合,既包含先天傾向,也受文化環境影響。
擴展參考:王陽明“緻良知”學說主張通過“事上磨練”(實踐)喚醒内在良知,強調“心即理”“知行合一”的修養方法。
良知是一個中文詞彙,它指的是人類心靈深處的一種道德意識。良知是每個人内心中的一個準則,能夠幫助我們分辨善惡、判斷是非,并指導我們做出正确的道德選擇。
良知的拆分字是由“良”和“心”組成。其中,“良”是一個漢字的部首,表示良好、優秀等含義;“心”則是另一個漢字的部首,表示心靈、思考等含義。根據拆分部首和筆畫,可以得到良知的寫法。
良知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語中,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在繁體字中,良知的寫法為「良識」。
在古代漢字中,良知的寫法并非現在常見的形式。根據古代演變,良的古時候寫法為「㥁」,而知的古時候寫法為「莄」。由于漢字的演變,現在我們常用的良知的寫法為「良心」。
1. 他的良知告訴他不能接受不正當的賄賂。
2. 我們應該在做任何決定之前先聽從内心的良知。
組詞:良好、良久、道德良心、信守良知。
近義詞:良心、正直、勇敢。
反義詞:惡心、邪惡、無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