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良知的意思、良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良知的解釋

(1) [conscience]∶天賦的道德觀念

所不慮而知也,良知也。——《孟子·盡學》

(2) [good friend;innate knowledge and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intuitiveknowledge]∶好友;知己

我志誰與亮,賞心惟良知。——謝靈運《遊南亭》

詳細解釋

(1).儒家謂人類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識。《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若鄙人所謂緻知格物者,緻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緻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民族主義,自大古原人之世,其根性固已潛在。遠至今日,乃始發達,此生民之良知本能也。”

(2).用以指知識。 * 《接見美國青年代表團的談話記錄》:“你們會從直接的接觸中,用你們自己的智慧和良知來加以判斷。”

(3).好友;知己。 南朝 宋 謝靈運 《遊南亭》詩:“我志誰與亮,賞心惟良知。” 唐 羅隱 《秋日寄狄補阙》詩:“不為良知在,驅車已出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良知是漢語中表示人内心先天存在的道德意識和是非判斷能力的核心概念,其内涵可從以下三個維度闡釋:

一、基本定義

指人類與生俱來的道德感知力與價值判斷本能。《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天賦的道德觀念與辨别善惡的能力”,強調其先驗性與普遍性。孟子提出“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盡心上》),揭示其先天存于人心的特性。

二、哲學意涵

  1. 道德本體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發展“緻良知”學說,稱:“良知者,心之本體”,認為良知即天理在人心中的呈現,如“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的道德自覺。

  2. 判斷标準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釋為“本然之善心”,強調其作為行為準則的功能:“良知即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三、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境中衍生出三重含義:


權威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
  2. 王陽明《傳習錄》原文數據庫(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3.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點校本,2011.

網絡擴展解釋

“良知”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尤其在王陽明心學中被系統發展為“緻良知”理論。其含義可從以下層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

良知指人類先天具備的道德判斷能力,即不依賴後天學習就能分辨是非善惡的智慧。孟子最早提出:“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盡心上》),認為這是人區别于動物的根本特征。

二、内涵解析

  1. 天賦道德屬性
    儒家認為良知是“天道”賦予人的内在準則,如王陽明所言:“良知即天理”。這種能力表現為:

    • 自然感知:如知痛、知寒、知饑的本能反應
    • 道德直覺:無需推理即可判斷善惡,如“乍見孺子将入于井”時的恻隱之心
  2. 知行合一性
    王陽明強調“未有知而不行者”,認為真正的良知必然引發行動。例如知道孝順就會自然産生孝行,若隻知而不行則非真知。

  3. 雙重詞義

    • 倫理學概念:道德本體(主要含義)
    • 人際關系指代:謝靈運詩中“賞心惟良知”指知己好友

三、現代發展

當代對良知的理解更強調實踐性,如周恩來提出要用“智慧和良知”進行獨立判斷。現代心理學則認為良知是道德認知與情感體驗的結合,既包含先天傾向,也受文化環境影響。

擴展參考:王陽明“緻良知”學說主張通過“事上磨練”(實踐)喚醒内在良知,強調“心即理”“知行合一”的修養方法。

别人正在浏覽...

霸道橫行扳龍八一起義避祿閉修蔽掩赤鳳皇侈家持蠡測海淳實辭訓村粗徂遷大民族主義頂絲糞筐斧砧捍護後勁壞水諱犬渾素江驿機牢集靈金風送爽驚蹶精藍酒醴捐資掠服梁甫攏家龍頭人貌肖黾池囊底才女寵女朋友屏幅淺耕千水萬山祁奚之薦掃殄山木自寇世機唐喪田舍娘跳跶跳神通幾亡魂喪膽韋褐滃滃翳翳無厘頭铦巧小癟三小海小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