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罍樽的意思、罍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罍樽的解釋

見“ 罍尊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罍樽(léi zūn)是中國古代兩種重要的青銅酒器名稱,通常并稱指代祭祀宴飲中使用的禮器。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形制特征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解釋:


一、字義溯源

  1. 罍(léi)

    《說文解字》釋為“酒尊”,形似壺,斂口廣肩,肩部常飾雙耳或獸首銜環,腹部下方有鼻鈕便于傾倒酒液。其名源自“雷”,取象于雲雷紋裝飾,象征祭祀時溝通天地。

    《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印證其為盛酒之器。

  2. 樽(zūn)

    《玉篇》注“酒器也”,初作“尊”,後分化字形。特指筒形敞口酒器,常帶圈足,用于溫酒或斟酒。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可見其日常宴飲用途。


二、形制與功能

器物 典型特征 使用場景
體型較大,肩寬腹深,多帶蓋;商周流行方罍,春秋後多為圓罍 貯酒、分酒于重要祭祀場合
筒狀器身,常見三足或圈足,漢代流行鎏金、錯金銀工藝 宴席溫酒、斟酒器具

二者常配套使用:罍貯酒,樽酌酒,體現周禮“酒正辨五齊三酒”的禮儀規範。


三、文化象征

  1. 禮制載體

    罍樽數量、紋飾象征主人身份。《周禮·春官》載:“廟中用罍樽,諸侯六,大夫四”,體現等級秩序。

  2. 哲學隱喻

    《淮南子》以“樽盈則傾”喻謙遜之道,反映古人以器物寓德的思維方式。


參考文獻

  1. 漢典.
  2. 國學大師.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中國青銅器全集》
  4. 中華書局. 《周禮注疏》
  5. 上海古籍出版社. 《淮南子譯注》

網絡擴展解釋

“罍樽”是古代兩種不同的酒器名稱,分别指“罍”與“樽”,需分開解釋:

  1. 罍(léi)
    古代大型盛酒器,多見于商周時期,材質以青銅為主,也有陶制。

    • 形制:通常為圓形或方形,腹部寬大,頸部收束,帶蓋,部分有雙耳或圈足。
    • 用途:主要用于祭祀、宴會時貯存酒,傾倒時需用勺取酒。商周青銅罍多飾獸面紋、雲雷紋,體現禮制功能。
    • 演變:戰國後逐漸被壺、尊等替代,漢代仍有陶罍作為明器。
  2. 樽(zūn)
    泛指飲酒器,形制多樣,流行于漢至唐宋。

    • 特點:早期為筒狀帶三足(如漢代青銅樽),後發展出圈足、托盤形制,常配勺。材質包括青銅、漆木、陶瓷等。
    • 功能:用于溫酒或直接飲酒,常見于宴飲場合。唐代詩人李白“莫使金樽空對月”即指此類器具。
    • 文化意義:樽常與文人雅士關聯,象征風雅生活。

區别:

現代關聯:
兩者均為青銅器研究的重要對象,考古出土的罍(如三星堆青銅罍)和漢代錯金樽,是研究古代禮制與工藝的實物證據。

别人正在浏覽...

昂昂棒硬刨光避竈不吃勁裁縫鋪裁治槽床纏錯城署澈透除日磁療宕麗帝阊飛機場粉房宮外孕工要狗兒灌叢慣性禍讟建業澆裹節葺警策金焦金行九府爵邑空喉勵世馬骨毛巾褭篆葩髿蓬阆疲精竭力遷神其道亡繇青黃溝木奇形怪狀鋭筆潤屋潤身墒垅商陸聲嗽神秘莫測松仁恌易統承望塵奔北帷殿文異五筆型相親相愛娴熟绡素西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