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無拾遺的意思、道無拾遺的詳細解釋
道無拾遺的解釋
同“ 道不拾遺 ”。《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商賈重寶,單車露宿,牛馬放牧,道無拾遺。”《隋書·藝術傳·韋鼎》:“自是内部肅然不言,鹹稱其有神,道無拾遺。”
詞語分解
- 道的解釋 道 à 路,方向,途徑:道路。鐵道。志同道合。 指法則、規律:道理。道德。道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道學。傳道。修道。 方法,辦法,技術:門道。醫道。 指“道家”(中國春秋戰國
- 拾遺的解釋 ∶拾取旁人遺失的東西,據為己有塗途不拾遺。;;《史記;孔子世家》夜不閉戶,道不拾遺 ∶補充旁人所遺漏的事物拾遺補阙詳細解釋.拾取他人的失物。《戰國策·秦策一》:“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
網絡擴展解釋
“道無拾遺”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ào wú shí yí,其核心含義是形容社會秩序良好、民風淳樸,具體解釋如下:
1.字面與深層含義
- 字面:道路上沒有人撿拾他人遺失的物品。
- 引申:比喻社會治理有序,百姓品德高尚,社會風氣極佳。
2.出處與典故
- 最早見于《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商賈重寶,單車露宿,牛馬放牧,道無拾遺。”形容光武帝時期治安清明。
- 《隋書·藝術傳·韋鼎》中也有引用:“自是内部肅然不言,鹹稱其有神,道無拾遺。”
3.近義詞與用法
- 近義詞:道不拾遺(兩者可互換使用)。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定語或狀語,用于描述社會狀态。例如:“此地治理有道,道無拾遺。”
4.文化背景
- 該成語反映了中國古代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常與“夜不閉戶”并用,強調安定繁榮的社會景象。
“道無拾遺”不僅是對社會秩序的贊美,也隱含了對執政者治理能力的肯定。其核心思想至今仍被用于倡導誠信、和諧的社會風氣。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道無拾遺(dào wú shí yí)的意思是指人行為端正、遵循道德準則,在人際交往中無任何過失或失誤。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三個部分:道(dào),無(wú),拾遺(shí yí)。
道(dào)是指道德、準則、原則的意思,它由“辶”和“首”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5畫。
無(wú)表示沒有的意思,它由“一”部首組成,總共有4畫。
拾(shí)的意思是拾取、撿起的意思,它由“扌”和“十”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9畫。
遺(yí)指的是失誤、過失,它由“辶”和“豕”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2畫。
《道無拾遺》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論語》中。在《論語·述而》一章中,孔子曾經說:“君子病無能焉,病無行焉,病不義焉。”這句話意味着一個真正的君子應該遵循道德準則,無論在能力、行為還是道義方面都不應該犯錯誤。
《道無拾遺》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道無拾遺的寫法和現在基本一緻,沒有明顯的變化。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是一個遵守道德準則的好學生,他的行為舉止總是道無拾遺。”
與《道無拾遺》相近的成語有《德至笃行》、《行為準則》等,它們都表示遵循道德準則、行為規範等意思。
與《道無拾遺》相反的成語有《過失百出》、《行為不當》等,它們表示不遵循道德準則、行為不當的意思。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咨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