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具名。 唐 陆龟蒙 《耒耜经》:“爬,而后有礰礋焉,有磟碡焉。自爬至礰礋皆有齿;磟碡,觚稜而已。咸以木为之,坚而重者良。”
“礰礋”是一个古代农具名称,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读音为lì zé(注音:ㄌ一ˋ ㄗㄜˊ),指古代一种用于农事的工具。据唐代陆龟蒙的《耒耜经》记载,它常与“爬”“磟碡”等农具配合使用,用于翻土或平整土地。
结构与特点
历史背景
该词出现在唐代文献中,反映了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其用途可能与当时的耕作方式(如旱田或水田管理)相关,但具体操作细节已不可考。
现代使用
由于农业机械化普及,“礰礋”已不再作为常用农具,仅存于古籍记载,属于历史词汇。
如需查看更多近义词、反义词或详细用法,可参考原来源。
《礰礋》是一个古汉字,它多用于古代文献中,现已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并没有固定的含义。根据相关文献和研究,可以从以下角度理解该词:
《礰礋》的拆分部首为石字旁,意为与石相关。根据部首的位置,可以推测该字与“石”有关。
根据古代汉字书法草书的形态,可以得知《礰礋》的书写方式为8画。
在繁体字中,《礰礋》往往被写作“礧礧”。这种写法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它与《礰礋》的发音及含义相同。
古代存在一种称为“小篆”的书写方式,其形状通常简化,有些字形与现代书写方式有所不同。根据古籍记载和学术研究,据推测古时候《礰礋》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差异,但确切的写法已经难以考证。
《礰礋》作为不常见的汉字,其使用频率极低,因此难以找到相关的例句。在文献中,有时会用到这个字作为特定场景或文化背景的修饰词汇。例如:
“风起时,山间传来礰礋之声。”
由于《礰礋》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古汉字,因此在现代语言中很少与其他词汇组合使用,构成成熟且固定的组词。关于该字的近义词和反义词也无从得知,因为对该字的研究资料及应用场景非常有限。
以上是关于《礰礋》这个字的一些信息,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