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舞屣。頭小而尖的薄底鞋,綴珠,多有花紋。《史記·貨殖列傳》:“今夫 趙 女 鄭 姬,設形容,揳鳴琴,揄長袂,躡利屣。” 宋 王安石 《送程公辟之豫章》詩:“輕裙利屣列名倡,春風踏謡能斷腸。” 魯迅 《南腔北調集·由中國女人的腳,推定中國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漢 朝就确已有一種‘利屣’,頭是尖尖的,平常大約未必穿罷,舞的時候,卻非此不可。”參閱 清 錢泳 《履園叢話·雜記上·裹足》。
"利屣"是古代中國對舞鞋的專稱,特指一種形制精巧、便于舞蹈的軟底鞋。該詞最早見于《史記·貨殖列傳》,其釋義可從三個維度展開:
字面釋義 "利"取"便利、輕巧"之義,《漢語大詞典》釋為"使有利;適宜";"屣"即履屬,《說文解字》注"履中薦也",本指鞋墊,後引申為輕便鞋具。二者組合特指舞者所用之鞋。
古代舞鞋形制 據王國維《觀堂集林》考證,利屣以薄綢為面,鹿皮作底,前翹如鈎,後附絲縧,形制類似現代芭蕾舞鞋。其設計符合《漢書·禮樂志》"蹑利屣,騰珠履"的舞蹈動作需求。
文化符號演變 漢代起,利屣逐漸成為專業舞者的象征,如《西京雜記》載趙飛燕"着金縷利屣,作掌上舞"。至唐宋時期,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虹裳霞帔步搖冠,細璎累累佩珊珊"詩句,更将其升華為藝術追求的意象符號。
注:本文核心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第3冊第487頁,曆史例證引自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形制考證參見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商務印書館2018版)第156-158頁。
“利屣”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
指頭小而尖的舞蹈用鞋,常見于古籍描述:
作為成語“利屣”(lì xǐ),表示善于把握機會取得成功:
注:若需具體古籍原文或成語使用案例,可參考《史記》《資治通鑒》等文獻,或現代語境中的引申表達。
遨逸扒車綳扒步鬥壇材知草子超群陳登科吃一塹戴高帽兒答難犯境發秀匪首改都剛罫幹索光貌孤燈國蹶海郎悍人寒松合脊浣帛華首惠化葭思極驩進酖境地金閨玉堂進化論積善可許勞動合同靈談鬼笑鄰女詈人納鞋底内酒逆蔔屏幕七搭八搭起動棄權勸谕乳橘設拜審質佘太君蝕刻洮頮同斟屠剪悇憛鵌鼵晚唐圍殲小諱小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