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冬不凋的松樹。常用來比喻堅貞的節操。《三國志·吳志·陸績傳》“ 陸績 字 公紀 ” 裴松之 注引《姚信集》:“ 王蠋 建寒松之節而 齊王 表其裡, 義姑 立殊俗之操而 魯侯 高其門。”《晉書·庾闡傳》:“偉哉蘭生而芳,玉産而潔,陽葩熙冰,寒松負雪。” 唐 杜甫 《哭王彭州掄》詩:“翠石俄雙表,寒松竟後凋。” 明 馬銮 《聶隱娘》詩:“雄心到底愧寒松,何必藏名峯外峯。”
“寒松”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寒松指寒冬不凋的松樹。松樹四季常青,即使在嚴寒中依然保持蒼翠挺拔的姿态,因此“寒”與“松”結合,強調其耐寒特性。
常用來象征堅貞的節操與不屈的精神,尤其在文學和傳統文化中,代表以下品質:
出處 | 引用内容 | 核心意義 |
---|---|---|
《姚信集》 | “王蠋建寒松之節” | 忠貞氣節 |
杜甫《哭王彭州掄》 | “寒松竟後凋” | 曆經磨難仍堅韌 |
《晉書·庾闡傳》 | “寒松負雪” | 困境中堅守高潔 |
總結來看,“寒松”既是自然物象的客觀描述,更是傳統文化中精神品格的經典象征。
《寒松》一詞指的是冬季中的松樹。這是因為松樹一般在嚴寒的冬季能夠保持青翠的顔色,因此得名“寒松”。
《寒松》的拆分部首是“冫”和“木”,表示冰和木材。根據部首和筆畫的拆分,可以将《寒松》拆分成7個筆畫。
《寒松》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松樹在古代被視為堅強、不屈的象征,因此被贊美為“寒松”。這個詞後來逐漸用于形容冬季中的松樹。
《寒松》的繁體字為「寒松」。
古代的《寒松》也寫作「寒松」,沒有太大的差别。
1. 寒冷的冬日裡,遠處的山林中依舊綠意盎然的寒松給人一絲希望。
2. 溫暖的陽光下,寒松映襯着銀白的雪景,猶如畫卷一般美麗。
1. 寒松竹石:形容冬天中的景色,包括寒松、竹子和石頭。
2. 寒松蓑衣:指冬季中松樹覆蓋着雪的景象,類似于松樹披着蓑衣。
1. 松樹:指的是一種常綠的樹木,常與《寒松》一詞連用。
2. 冬松:與寒松的意思相近。
1. 春松:指的是春天中的松樹,與寒松正好相反。
2. 綠松:指的是生長在綠色環境中的松樹,與寒松形成鮮明對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