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頹敗。《荀子·富國》:“故田野荒而倉廪實,百姓虛而府庫滿,夫是之謂國蹶。” 楊倞 注:“蹷,傾倒也。”
“國蹶”是一個源自《荀子·富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國家的衰敗或崩潰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國家因政治、經濟失衡而陷入頹敗或覆滅的狀态。該詞由“國”(國家)和“蹶”(跌倒、傾覆)組成,形象化地描述了國家根基動搖、整體瓦解的情景。
出處與原文引用
出自《荀子·富國》:“田野荒而倉廪實,百姓虛而府庫滿,夫是之謂國蹶。”
楊倞注:“蹷,傾倒也”,強調國家因民生凋敝(如田地荒蕪、百姓貧困)與統治階層財富積累的矛盾而走向崩潰。
深層内涵
該詞揭示了古代思想家對治國之道的警示:若統治者忽視民生,僅追求府庫充盈,會導緻國家根基不穩,最終傾覆。這種“表面繁榮,内在空虛”的治理模式被荀子視為亡國之兆。
使用場景與延伸
讀音與字形争議
不同詞典對注音存在差異,主要有兩種标注:
注:近義詞可參考“國破家亡”“社稷傾覆”,反義詞如“國泰民安”“長治久安”。如需進一步考證原始文獻,可查閱《荀子》相關注疏(參考來源:、2、3)。
《國蹶》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國家遭受外敵入侵、滅亡的悲慘情況。
《國蹶》包含兩個部首,分别是“囗”和“足”。其中,“囗”表示圍繞,象征國家;“足”表示腳,引申為跌倒。整個成語共有11畫。
《國蹶》最早出現在明代戴震的《谏垣》一書中。在這本書中,戴震以故事形式描述了一個國家因内憂外患而走向滅亡的遭遇,強調國家的危急情況。
《國蹶》的繁體字為「國蹶」。
古時的《國蹶》的寫法類似于今天的字形,隻是在字形上稍有不同,在結構上更加繁瑣。
1. 這個國家經曆了幾次國蹶,才逐漸穩定下來。
2. 他警告人們不要重蹈《國蹶》的覆轍,要時刻保持警惕。
1. 國難蹶躏
2. 挫國蹶辱
3. 拯救國蹶
4. 國蹶慘痛
國滅、亡國、國亡、破國、斷國
國安、國興、國強、國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