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六經皆史的意思、六經皆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六經皆史的解釋

謂《易》、《書》、《詩》、《禮》、《樂》、《春秋》六經皆為 中國 古代史書的一種主張。首倡于 元 郝經 , 清 袁枚 亦主此說,至 章學誠 才系統地提出這一主張。他認為六經乃 夏 、 商 、 周 典章政教的曆史記錄,并非聖人為垂教立言而作。他提出了“六經皆史”、“六經皆器”的命題,反對“離器言道”。 龔自珍 、 章炳麟 亦倡此說。參閱 章學誠 《文史通義》中的《易教》、《經解》, 龔自珍 《古史鈎沉論二》,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經》。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六經皆史”是中國古代學術史上的重要命題,主張儒家經典《易》《書》《詩》《禮》《樂》《春秋》本質上是曆史文獻,而非單純承載聖人教義的典籍。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一、核心内涵

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系統提出“六經皆史”,認為六經是夏、商、周三代典章政教的曆史記錄,即“先王之政典”。他強調六經源于古代官方的檔案(如政令、制度),是“史”的載體,而非聖人刻意創作的道德訓誡。例如,《尚書》記錄政事,《春秋》編年記事,均具有史書性質。

二、思想源流與發展

  1. 早期萌芽:隋代王通提出《書》《詩》《春秋》“同出于史”,唐代劉知幾将《尚書》《春秋》歸為史書類别。
  2. 系統化理論:元代郝經首倡“六經皆史”,清代袁枚支持此說,但章學誠通過《文史通義》将其發展為完整體系。
  3. 近代延伸:章太炎繼承該觀點,提出“經者古史,史即新經”,進一步消解經學神聖性,推動經典曆史化。

三、學術意義

四、争議與辨析

部分文獻(如)将“六經皆史”解釋為“學問淵博”,實為誤解。該命題本質是學術史觀,強調經典的曆史屬性,而非形容個人學識。

“六經皆史”重構了經史關系,标志着中國古代學術從經學中心向史學實證的轉向,對近代學術轉型具有深遠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六經皆史》的意思

《六經皆史》是指中國古代的六經(《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論語》)和史書(《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鑒》)的合稱。它代表了中國古代文化和曆史的重要部分。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六經皆史》的拆分部首是:“八日竹皮又。”

命名的八字,意為“古”;

日字,意為“時間”;

竹字,意為“各種不同的聲音”;

皮字,意為“書”;

又字,意為“再次”。

六經皆史共有12畫。

來源

《六經皆史》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古籍《太平禦覽》中。在該書之後,《六經皆史》逐漸成為廣為人知的術語。

繁體

繁體寫法為《六經皆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比略有不同。例如,《禮記》古時候的寫法為《禮記》。這是因為古代漢字的一些字形在演變過程中發生了改變。

例句

這本書深入探讨了《六經皆史》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

組詞

六經、皆、史書、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論語、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鑒

近義詞

六經典籍、古代典籍、古文獻

反義詞

現代文獻、近現代文獻、當代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