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純一的至德。 三國 魏 阮籍 《奏記詣太尉蔣濟》:“伏惟明公以含一之德,據上台之位。英豪翹首,俊賢抗足。” 唐 顔真卿 《廣平文貞公宋公神道碑銘》:“非夫含一之德,格于皇天,不二之心,形于造次,則何以異是乎?”
“含一之德”是一個蘊含深厚哲學意蘊的詞語,其核心思想根植于中國古代道家哲學,特别是《道德經》中關于“道”與“德”的論述。它并非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常見詞條,而是對古典哲學概念的凝練表達。其詳細含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哲學本源:道與德的統一 “含一之德”中的“一”,指代道家哲學的最高範疇——“道”。《道德經》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這裡的“一”是“道”在創生萬物過程中的初始狀态或直接體現,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統一體。“德”則是“道”在具體事物中的顯現、功用和特質,是萬物得之于“道”的内在屬性和生命力。“含一之德”即指蘊含、保有、持守着這個源于“道”的、作為萬物根本的“一”的德性。它強調個體或事物内在所具備的與宇宙本源(道/一)相契合、相統一的根本屬性。
核心内涵:抱樸守一,純真不散 擁有“含一之德”意味着能夠持守内在的純真、質樸與統一,不被外物所擾亂、分化。《道德經》提倡“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第十章),強調精神和形體的合一不離;“聖人抱一為天下式”(第二十二章),将持守“一”作為治理天下的法則。因此,“含一之德”體現了一種内在的完整性、純粹性和穩定性,不被欲望、雜念、紛争所割裂,保持與本源之“道”的緊密聯繫和内在和諧。
精神境界:虛靜無為,順應自然 “含一之德”也指向一種特定的精神修養境界。要達到并保持這種“含一”的狀态,需要“緻虛極,守靜笃”(第十六章),即達到極緻的虛靜狀态。在這種狀态下,心靈澄明,不受主觀成見和外在幹擾,能夠洞悉事物的本質(“萬物并作,吾以觀複”),并順應自然規律(“道法自然”)而行動。這是一種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因其持守本源之“一”,故能自然、自發地應對萬物變化。
價值體現:和諧與長久的根基 在道家看來,萬物隻有持守其得之于“道”的根本德性(即“含一之德”),才能獲得真正的和諧與長久。《道德經》第三十九章對此有集中論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天、地、神、谷、萬物乃至侯王,隻有“得一”(即保有“含一之德”),才能各安其位、各顯其能、生生不息。反之,若失去這個根本之德(“謂天無以清,将恐裂…”),則将陷入混亂與毀滅。因此,“含一之德”是宇宙萬物存在、發展與和諧的根基。
“含一之德”是一個深具道家哲學色彩的詞語,意指蘊含并持守源于宇宙本源“道”的、作為萬物根本統一體的“一”的内在德性。它強調:
這一概念深刻體現了道家對宇宙本源、生命本質以及理想人格的思考,其核心思想主要源自《道德經》,并在後世道家及道教思想中得到繼承和發展。《莊子·天地》中“通于一而萬事畢”的說法也與之精神相通。
“含一之德”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成語,其含義與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具有純粹、至高無上的道德品質,強調品德的專一與極緻性。該詞常被用來形容人擁有如赤子般無瑕的德行,不摻雜任何私欲或雜念。
出處與演變
最早可追溯至《莊子·德充符》中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以嬰兒的純真比喻至德。後世文人如三國阮籍、唐代顔真卿等均引用此詞,如阮籍在《奏記詣太尉蔣濟》中以“含一之德”贊頌高潔之人。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文學或正式場合,表達對道德修養極高者的贊譽。例如,唐代碑銘中稱頌人物時寫道:“非夫含一之德,格于皇天……”(出自顔真卿《宋公神道碑銘》)。
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該詞較少使用,但在探讨傳統道德哲學或引用古籍時,仍被提及以強調“純粹性”與“至善”的價值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莊子》或阮籍、顔真卿的作品原文。
崩克谄巧塵想醇冽村老老德惠得計點陣胴體方紅反亂礬書飛快撫掌大笑更選歸斷顧憂駭懼海榷和尚菜喝神罵鬼昏愚匠軍假職金箓雲籤金鳷擘海九老會谲狯可好蘭釭列宅六院龍韬豹略戮殺驢熊默示南诏龐眉鶴發葺捕慊款青出于藍齊唰唰秋髩氣炎任麼十不當一視習收訖水工贖金倏時殊緻同歸私牍望火樓遐坂柙牀相出湘鄉派卸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