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涼偏僻的地方。 ********* 《大總統令内務部曉示人民一律翦辮文》:“茲查通都大邑,翦辮者已多,至偏鄉僻壤,留辮者尚復不少。”
“偏鄉僻壤”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piān xiāng pì rǎng,指荒涼偏僻的地方,通常用來形容地理位置遠離城市或經濟文化中心、交通不便的區域。
詞義解析
結構與用法
出處與示例
此成語多用于文學或政策讨論中,強調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孫中山原文。
偏鄉僻壤,是一個描述偏遠地區、邊遠鄉村的詞語。它常用于形容所處地理位置偏僻、經濟欠發達、交通不便的地方。
拆分部首和筆畫:偏(人偏,十四畫),鄉(八(八角辶,乛),丂,二(兩筆)。八在上面,丂在下面)僻(人僻,十人,并,心(兩點,中間橫)、心(由兩個心組成)、丿(從上到下)壤(土士,丨,土,士(八(八角辶,乛),口一兩點,一從左到右)。
來源:《偏鄉僻壤》一詞取自于《莊子·德充符》:“於世有偏鄉僻壤。”這句話意為在塵世之中,存在着偏僻的鄉村和偏遠的地方。
繁體:偏鄉僻壤
古時候漢字寫法:偏(版本字為便,從頭便,周便,另有其它版本字)、鄉(版本字為鄉,冒號上面是裡,下面是土)、僻(版本字木林木皮,正偏旁,另有其它版本字)、壤(版本字為壌,從埖,水流氾,勇行,另有其它版本字)。
例句:這個村莊位于偏鄉僻壤,交通極其不便,生活條件非常艱苦。
組詞:鄉村、僻靜、邊遠、偏僻、荒涼。
近義詞:偏僻、邊遠、偏遠。
反義詞:繁華、熱鬧、發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