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脈理閉塞。《呂氏春秋·重己》:“﹝先王﹞衣不燀熱,燀熱則理塞,理塞則氣不達。” 高誘 注:“理塞,脈理閉結也。”
(2).謂不行仁義之道。《淮南子·氾論訓》:“國之所以存者,道德也;家之所以亡者,理塞也。” 高誘 注:“理,道也。”
“理塞”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兩個角度解釋,具體如下:
脈理閉塞
指人體脈絡阻塞不通,源于《呂氏春秋·重己》中提到的養生觀點:“衣不燀熱,燀熱則理塞,理塞則氣不達。”。這裡的“理”指脈絡,“塞”為閉塞,強調身體因過熱導緻氣血不暢。
不行仁義之道
引申為違背道德倫理,出自《淮南子·氾論訓》:“國之所以存者,道德也;家之所以亡者,理塞也。”。此處“理”指道義,“塞”意為阻隔,形容家庭或群體因缺乏仁義而衰敗。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可參考漢典或滬江詞典的詳細注釋。
《理塞》這個詞是指事物因為受到限制或阻礙而無法正常進行或發展的狀态。
《理塞》的部首是“玉”,它有12劃。
《理塞》是由“理”和“塞”兩個字組成的,其中,“理”意為順理成章、道理,表示事物按照客觀規律進行;“塞”表示被堵塞、阻塞。
《理塞》的繁體字為「理塞」。
古時候的《理塞》字寫作「理塞」。
1. 由于種種原因,公司的發展在困境中一直處于《理塞》狀态。
2. 學習成績的提升受到時間的限制而陷入了《理塞》狀态。
理解、理智、塞車、塞翁失馬、解塞
堵塞、阻滞、妨礙、阻撓
通暢、順利、暢通、通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