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凋落;衰殘。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陰陽義》:“是故天之道以三時成生,以一時喪死。死之者,謂百物枯落也;喪之者,謂陰氣悲哀也。” 漢 徐幹 《中論·修本》:“《詩》曰:‘……何木不死,何草不萎。’言盛陽布德之月,草木猶有枯落而與時謬者。” 三國 蜀 諸葛亮 《誡子書》:“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
“枯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指植物因失去水分而凋謝、衰敗,引申為事物失去生機或衰敗不振的狀态。例如:“秋葉枯落”“繁華枯落”等。
自然現象
原指草木枯萎凋零,如《春秋繁露·陰陽義》中“百物枯落”描述萬物因季節變化而衰亡的自然規律。
比喻義
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衰敗。如三國諸葛亮在《誡子書》中以“遂成枯落”比喻虛度光陰後生命的凋零;也可指社會、文化的沒落,如“盛世枯落”。
“枯落”兼具自然與人文雙重意象,既描述客觀的凋零過程,也承載對生命、時間的哲思。其用法多見于古典文獻,現代語境中仍可用于文學或隱喻表達。
“枯落”是一個動詞詞組,主要用來描述植物的衰敗、凋零與消失。它的意思是植物的枝葉、花朵等因壽命終結或受到外界環境的限制而變得幹癟、凋零。
拆分部首和筆畫:
“枯”字的部首是“木”(mù),“落”字的部首是“艹”(cǎo)。這兩個字分别由五個和十一個筆畫組成。
來源:
“枯落”這個詞的來源已經無法追溯到具體的出處,但它是古漢語中使用廣泛的詞語。
繁體:
在繁體字中,“枯落”保持相同的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枯”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保持一緻,而“落”字的寫法則可能存在一些差異。
例句:
1. 秋風吹來,樹葉紛紛枯落。
2. 這片土地上,鮮花已經枯落,隻留下了一片荒蕪。
組詞:
1. 樹枯落
2. 花枯落
3. 葉枯落
近義詞:
凋零,殘敗,凋謝
反義詞:
繁茂,生機,蓬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