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禮事的意思、禮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禮事的解釋

古謂行禮之事。《周禮·天官·宰夫》:“凡禮事,贊小宰比官府之具。” 王安石 新義:“小宰以法掌祭祀、朝覲、會同、賓客之戒具。軍旅、田役、喪荒,亦如之……祭祀,則吉禮之事也,軍旅、田役,則軍禮之事也,喪荒,則兇禮之事也。所謂凡禮事者,此也。”《後漢書·曹褒傳》:“ 褒 既受命,乃次序禮事,依準舊典,雜以五經讖記之文,撰次天子至於庶人,冠、婚、吉、兇終始制度,以為百五十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禮事"是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與典籍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構成 "禮"在《漢語大詞典》中釋義為"敬神祈福的儀典",後延伸指社會交往中符合道德規範的言行;"事"本義為官職、職務(《說文解字》),後指具體事務。二字組合後,"禮事"特指與禮儀制度相關的具體事務。

二、典籍釋義

  1. 禮制範疇:《周禮·春官》記載"大宗伯掌禮事",鄭玄注稱"禮事謂祭祀、朝聘之儀",可見其最初指國家層面的典禮儀軌。
  2. 實踐維度:清代朱彬《禮記訓纂》中提及"禮事須合時宜",強調禮儀在具體場景中的實施規範,包含婚喪嫁娶、宴飲會盟等社會活動的禮儀操作流程。

三、現代應用 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禮事"定義為涉及禮儀程式的具體事務,既包含傳統節慶禮儀,也涵蓋現代商務禮儀等場景。該詞常用于書面語體,強調禮儀活動的系統性與規範性。

網絡擴展解釋

“禮事”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指與禮儀相關的活動或事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禮事”指古代行禮的相關事務,涵蓋祭祀、朝觐、宴會、賓客接待等儀式性活動。例如《周禮》提到宰夫需協助小宰管理禮事所需的器具和流程。

  2. 分類與範圍

    • 吉禮:如祭祀天地、祖先的典禮。
    • 軍禮:涉及軍事活動、田獵、役使的禮儀。
    • 兇禮:包括喪葬、災荒等場合的儀式。
      漢代曹褒曾編纂涵蓋冠禮、婚禮、喪禮等内容的禮制典籍,說明其涉及範圍廣泛。
  3. 應用示例
    《後漢書》記載曹褒“次序禮事”,即系統整理禮儀制度,反映了禮事在規範社會秩序中的作用。此外,唐代文獻中的“禮事”也指代宮廷或官方的禮儀執行流程。

  4. 權威來源
    主要依據《周禮》《後漢書》等典籍,王安石在《周官新義》中進一步闡釋了不同禮事的分類。

若需更具體的文獻例證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周禮注疏》《後漢書·曹褒傳》等原典。

别人正在浏覽...

杯酒彼此彼此冰消雪釋弛廢齒禮侈袤重根沖衛春花秋月辍謝瓷窯大帥締搆地理系統戹屯歌凡物蜂攘浮橋扶危翼傾改革圪垯葛藤攻苦茹酸桂條黑鹄何讵講磨交流金人捧露盤九距糾戮絶長續短客輪快門隆麗廬山會議緑綟绶内手凝慮蟠桃飯丕運乾符前列請隧秋芳日麗風清伺晨思賢苑貪心不足踢蕩挺腰子同仇吞噬娓娓而談骛駛香槟向來寫出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