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服儒服的讀書人。《莊子·天下》:“其在於《詩》、《書》、《禮》、《樂》者, 鄒 魯 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 成玄英 疏:“ 鄒 魯 之地儒服之人能明之也。” 漢 司馬相如 《難蜀父老》:“至于 蜀 都,耆老大夫搢紳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儼然造焉。” 唐 韓愈 《送浮屠文暢師序》:“其周遊天下,凡有行,必請於搢紳先生以求詠謌其所志。”
“搢紳先生”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分析如下:
原始含義
指古代穿儒服、有官職或學問的讀書人,尤其是鄒魯地區(孔子故鄉)的儒士。出自《莊子·天下》:“其在于《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成玄英注解為“鄒魯之地儒服之人”。
演變含義
後衍生為對舉止端莊、儀态文雅之人的贊譽,類似“紳士風度”。例如:“那位年輕人舉止文雅,像個搢紳先生。”
總結來看,“搢紳先生”兼具曆史身份與風度評價的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古典文獻,可參考《莊子》及漢代典籍原文。
搢紳先生是一個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神态端莊、言談舉止優雅、有教養的紳士。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那些具有豐富知識和經驗、待人接物有禮貌的人。
搢(zhēn)這個字的拆分部首是扌(手)和木(木頭),總共有7畫。
紳(shēn)這個字的拆分部首是纟(纟線)和先(人),總共有9畫。
先生(xiān shēng)這個詞是由兩個字組成,先(xiān)有4畫,生(shēng)有5畫。
搢紳先生一詞起源于古代,最早出現在明代。搢指的是一種裝飾品,通常是指佩戴在帽子上的羽毛或者其他裝飾。紳士則代表一個有教養、風度翩翩的人。搢紳先生的形象來源于古代士人的風範。
搢紳先生的繁體字是搢紳先生。繁體字将漢字的筆畫結構更加複雜,形狀更加繁瑣,與簡體字有所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搢紳先生的字形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然而,整體上,古代與現代的字形相似,可以認出搢、紳和先生這三個字。
1. 他一身搢紳的打扮,讓人不禁對他的文化素養刮目相看。
2. 搢紳先生在講話時總是很有分寸,措辭得體。
3. 這位搢紳先生很慷慨地拿出錢包,為慈善機構捐款。
搢紳先生沒有明确的搭配詞,但可以與其他修飾紳士風度的形容詞一同使用,如優雅的搢紳先生、溫文爾雅的搢紳先生等。
搢紳先生的近義詞可以是紳士、文雅、風度翩翩的人。反義詞可能是粗魯、無禮、庸俗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