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仓储的粮食和库存的金帛。《新唐书·韦嗣立传》:“今廩帑耗竭,无一岁之储。假遇水旱,人须賑给;不时军兴,士待资装,陛下何以具之?”
廪帑是汉语中的一个文言合成词,由“廪”和“帑”两个单字组合而成,特指古代国家储存粮食与钱财的仓库,后引申为泛指国库或官方储备的物资与资金。其核心含义如下:
本义指粮仓。《说文解字》释为“穀所振入”,即官府储存粮食的仓库。如《孟子·滕文公上》载:“廪无备粟,不可守也”,强调粮仓储备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原指藏钱财的府库。《说文解字注》称“帑,金帛所藏之府”,后扩展为国家金库。如《汉书·匈奴传》提及“虚府库之帑”,指耗尽国库财物。
结合二者,指代国家粮仓与金库的统称,象征国家财政与物资储备体系。如《宋史·食货志》载:“廪帑充实,足以备水旱兵革”,形容国库储备充足可应对灾变。
《宋史·职官志》载:“三司使掌邦国财用,总盐铁、度支、户部之事,以经天下廪帑。”此处“廪帑”即指国家财政收支与物资储备的管理权责。
该词属文言遗存,现代汉语已罕用,多见于研究古代经济、历史的学术文献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财政或物资储备含义。
参考来源:
“廪帑”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多用于文献或特定语境中。根据搜索结果综合解释如下:
“廪帑”指仓储的粮食和库存的金帛,合称国家或官府的物资储备。例如《新唐书·韦嗣立传》提到“今廩帑耗竭,无一岁之储”,描述了国库中粮食和财政资源匮乏的状态。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史书,用于描述国家财政状况。例如:
“假遇水旱,人须賑给;不时军兴,士待资装,陛下何以具之?”(《新唐书·韦嗣立传》)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讨论古代经济、政治制度时,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属于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
建议结合《新唐书》原文或相关历史研究进一步了解具体语境。
棒客抱冰碑套驳换捕风簿厅不在行惝恍陈设吃闷地图端劲纷难拊心耕牧桂板衮衣郭门固让宏览鸿流慌笃速煌耀将礼箭楼轿行经意晶英谨僟谨洽金英狷厉倦游旷谧袴带枯涩蓝尹亮钟理迹南邦逆濞盘回攀依平婉醗酵扑打企冀奇迹气冷清覈劝学认犯私剑送问苔藓通感五军下关翔凤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