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水中,嫩芽葉可食。《爾雅·釋草》“購、蔏蔞” 晉 郭璞 注:“蔏蔞,蔞蒿也。” 宋 蘇轼 《惠崇春江曉景》詩之一:“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元 喬吉 《滿庭芳·漁父詞》曲:“蔞蒿香脆蘆芽嫩,爛煮河豚。”
蒌蒿(學名: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 ex Besser),是菊科蒿屬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國傳統文化和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從漢語詞典及植物學角度對其的詳細解釋:
植物學特征
蒌蒿莖直立,高可達1.5米,下部常帶紫紅色;葉片羽狀深裂,表面綠色無毛,背面密被灰白色絨毛。頭狀花序小而密集,排列成穗狀圓錐花序。其嫩莖葉具清香,是春季常見野菜(來源:《中國植物志》)。
名稱與别稱
古稱“蘩”(《詩經》中“于以采蘩”或指蒌蒿),又名水蒿、柳葉蒿、藜蒿等。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蒌,生水澤中,葉似艾,青白色,莖可菹(腌漬)”(來源:《本草綱目·草部》)。
食用價值
嫩莖葉可涼拌、炒食或做湯,如“蒌蒿炒香幹”為江南名菜。蘇轼《惠崇春江晚景》中“蒌蒿滿地蘆芽短”即描述其作為春蔬的時令性(來源:《蘇轼詩集》)。
藥用記載
《神農本草經》将其列為“中品”,傳統醫學認為其性涼味甘,可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來源:《中華本草》)。現代研究亦證實其含黃酮類化合物,具抗氧化活性(來源:《中草藥》期刊)。
文化意象
在《詩經·召南·采蘩》中,蒌蒿是祭祀用植物;《楚辭》亦多次提及,象征自然生命力與隱逸情懷(來源:《詩經注析》)。
第76(2)卷菊科蒿屬分類學描述。
草部第十五卷“蒌蒿”條目。
第7冊收錄藥用功效及方劑。
第4冊第550頁形态圖解。
(注:因未檢索到可驗證的線上權威鍊接,此處僅标注文獻來源,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查閱原文。)
蒌蒿(學名:Artemisia selengensis)是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豐富的食用和藥用價值。以下為詳細解釋:
形态特征
植株高60-150厘米,莖初為綠褐色後轉紫紅色,具縱棱,葉互生、羽狀深裂,背面密生灰白色蛛絲狀綿毛。花冠筒狀、淡黃色,頭狀花序排列成穗狀,花期8-11月。
分布與生境
多生于濕潤環境,如河湖岸邊、沼澤、山坡及荒地,分布遍及中國東北、華北、華中等地,海拔800-3000米均有生長。
蒌蒿在民間有20餘種别稱,如蘆蒿、水艾、藜蒿、泥蒿、瘦人草等。蘇轼詩句“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使其廣為人知。
食用價值
嫩莖葉可涼拌、炒食或腌漬,口感脆嫩,富含谷氨酸、硒(為蘆荟的10倍)及多種維生素、礦物質。
藥用功效
全草入藥,性涼味甘,具有:
可通過莖稈壓條繁殖,7-8月截取莖段埋土,次年春萌發新芽。因其獨特香氣和保健功能,現多作為特色蔬菜人工栽培。
如需更全面的信息,可參考中醫典籍或農業種植指南。
哀梨奔走呼號産物差移絺纩叱呂引持觞沖量辭色竄益盜首大批量達鄉帝容鼓氣好力寳诃伽國畫屏春滑易驚慄衿袖謹直九絕獸決詞居心不良克平可戲空谷了然無聞煉金煉油料珠骊黑離叛立人龍币昧機氓蚩納糧蠰溪遒肅筌意仁董認色叡德折行睡懶覺樹皮四背太湖精謄寫鋼版體化聽裝為所欲為僞妄無休外顯擺鄉進士先知君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