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蒌蒿的意思、蒌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蒌蒿的解釋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水中,嫩芽葉可食。《爾雅·釋草》“購、蔏蔞” 晉 郭璞 注:“蔏蔞,蔞蒿也。” 宋 蘇轼 《惠崇春江曉景》詩之一:“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元 喬吉 《滿庭芳·漁父詞》曲:“蔞蒿香脆蘆芽嫩,爛煮河豚。”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蒌蒿(學名:Artemisia selengensis)是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豐富的食用和藥用價值。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特征

  1. 形态特征
    植株高60-150厘米,莖初為綠褐色後轉紫紅色,具縱棱,葉互生、羽狀深裂,背面密生灰白色蛛絲狀綿毛。花冠筒狀、淡黃色,頭狀花序排列成穗狀,花期8-11月。

  2. 分布與生境
    多生于濕潤環境,如河湖岸邊、沼澤、山坡及荒地,分布遍及中國東北、華北、華中等地,海拔800-3000米均有生長。


二、别名與文化

蒌蒿在民間有20餘種别稱,如蘆蒿、水艾、藜蒿、泥蒿、瘦人草等。蘇轼詩句“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使其廣為人知。


三、主要價值

  1. 食用價值
    嫩莖葉可涼拌、炒食或腌漬,口感脆嫩,富含谷氨酸、硒(為蘆荟的10倍)及多種維生素、礦物質。

  2. 藥用功效
    全草入藥,性涼味甘,具有:

    • 清熱祛火、降血壓血脂;
    • 消炎鎮咳、止血化痰;
    • 緩解浮腫、河豚中毒及胃虛症狀。

四、種植與利用

可通過莖稈壓條繁殖,7-8月截取莖段埋土,次年春萌發新芽。因其獨特香氣和保健功能,現多作為特色蔬菜人工栽培。

如需更全面的信息,可參考中醫典籍或農業種植指南。

網絡擴展解釋二

蒌蒿的意思

《蒌蒿》是指一種常見的植物,科學名稱為“Artemisia apiacea”,屬于菊科蒿屬,又稱蓬蒿、蓬草。它通常生長在山區、草地和田野中,是一種草本植物。

蒌蒿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蒌(lóu)的拆分部首是艹(草字頭),總共有11畫。

蒿(hāo)的拆分部首是艹(草字頭),總共有13畫。

蒌蒿的來源

《蒌蒿》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在古代,《蒌蒿》的發音與現代稍有不同,古時候漢字寫作“癘豪”。隨着語言的演變和規範化,現代漢字中的“癘豪”逐漸簡化為“蒌蒿”。

蒌蒿的繁體字

繁體字的蒌蒿為“藥蒿”,藥字頭上偏旁表示與藥物相關,由于繁體字的進一步演變,蒌蒿一詞的書寫方式也有所區别。

古時候漢字寫法

據了解,《蒌蒿》這個詞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癘豪”,其中“癘”的意思是病瘡,而“豪”的意思是常常,形容這種植物常常可以用來治療瘡病。

蒌蒿的例句

1. 這種蒌蒿具有很強的抗菌作用。

2. 在民間,蒌蒿被廣泛用于中藥材的制備。

3. 夏天的時候,蒌蒿的香味彌漫在田野中。

蒌蒿的組詞

蒌蒿草、蒌蒿油、蒌蒿茶、蒌蒿煎劑。

蒌蒿的近義詞

蓬草、蓬蒿、靈草。

蒌蒿的反義詞

百草、玉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