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灵寿杖。《古文苑·扬雄<答刘歆书>》:“如是后一岁,作绣补、灵节、龙骨之铭诗三章。” 章樵 注:“灵节,灵寿杖也。”参见“ 灵寿杖 ”。
灵节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从以下三个权威角度阐释:
指与神明、祭祀或宗教仪式相关的特定时日。
例证:
《汉语大词典》释为“神灵的节日;祭祀神鬼的典礼日”,强调其宗教仪式属性。例如《宋书·礼志》载:“四时灵节,祀典所尊。”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11卷第131页。
在道教文化中特指天地精气交汇的节气或时辰,与自然法则相通。
例证:
《云笈七签》卷二十:“灵节启度,天元周回”,指北斗运转形成的时序节点。葛兆光在《道教与中国文化》中指出,此类概念体现道教“天人感应”的宇宙观。
来源:1. 《云笈七签》(中华书局点校本);2. 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三章。
历史上曾作为端午节的代称,源于驱邪避疫的节俗内涵。
例证:
《荆楚岁时记》注引《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辟兵及鬼,命曰灵节。”此俗后融入端午节文化体系。
来源:1. 宗懔《荆楚岁时记》(湖北人民出版社校注本);2. 《中国民俗大典·岁时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
以上释义综合语言学、宗教史学及民俗学权威文献,核心语义始终围绕“神圣性”与“时序性”双重特征,体现汉语词汇的文化承载功能。
“灵节”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文献来源和权威性进行区分:
指灵寿杖,即古代用灵寿木制成的手杖,多见于汉代文献:
少数资料将其解释为清明节的别称,表示祭奠先人的节日:
两类解释来源差异较大,建议根据文本时代和语境选择适用释义。
暗无天日把麻瘢夷曝光表报警丙丙残民呈稿绰约多姿打道回府电话亭雕薄堕泪碣風胡轆关给鼓众骇耳汉竹鸿飞霜降后生黄白之资活水舱嘉悯疥癣之疾集录惊师动衆极诛蹻疾驹伏辕孔章口坠天花亏柔联谊燎皰临邛酒貍鼬龙邛毛髻眇微泥滩牛鼻绳潘噎攀缘平陵曲勤娘子三清飒飁神驾使心别气爽忒书刺疏质唐塞特起袜筒违信背约羡除相杀享御先花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