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為 黃帝 之臣。相傳 黃帝 夢人執千鈞之弩,驅羊數萬群,寤而歎曰:“夫千鈞之弩,異力能遠者也;驅羊數萬群,是能牧民為善者也。天下豈有姓 力 名 牧 者哉?”于是依占而求之,得 力牧 于大澤,用以為将。見 晉 皇甫谧 《帝王世紀》。《漢書·藝文志·諸子略》有道家《力牧》二十二篇,《兵書略》有陰陽家《力牧》十五篇。皆依托之作。
“力牧”一詞包含曆史人物和成語兩層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身份背景
力牧是中國上古神話中黃帝的重要臣子,與風後、大鴻并稱黃帝的三大輔臣。據《帝王世紀》記載,黃帝曾夢見有人執千鈞之弩驅趕數萬羊群,解夢後認為此人既能“異力開弩”又能“牧民為善”,最終在大澤尋得力牧并拜其為将。
曆史記載
漢代文獻如《漢書·藝文志》提到道家著作《力牧》二十二篇,雖為依托之作,但可見其影響力。
詞源解析
“力”指用力,“牧”原指放牧牲畜,組合後字面意為“用力驅趕牲畜”,後引申為“督促他人努力”。
引申意義
比喻領導者通過嚴格管理推動下屬或團隊高效工作,如《晉書·王恭傳》中益州刺史王恭“力牧牛羊”以激勵軍民發展生産、提升軍力。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管理或教育場景,強調上級對下級的鞭策作用,如:“項目經理力牧團隊,确保項目按時完成。”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細節,可參考《帝王世紀》《晉書》等古籍或權威詞典來源。
《力牧》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用力驅使牲畜工作。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力(lì)和牧(mù)。
力牧的部首是力。力是一個常用的偏旁部首,表示和力量、體力相關的意義。力牧的筆畫數為八畫。
在繁體字中,力牧的寫法是「力牧」,和簡體字形式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力牧的部分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意義和現代相同。
1. 農夫用力牧馬,馬匹奮力前行。
2. 他牧羊用力,保證羊群安全。
力量、牧場、牧師、牧區
驅使、操縱、驅策
放牧、放任、自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