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厘卡的意思、厘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厘卡的解釋

舊時征收厘金的機構。一般于通商要道設置正卡,下設分卡、巡卡等。分卡下再設置查驗分卡和收厘分卡。前者專司查驗和緝私;後者專管征收。 清 薛福成 《應诏陳言疏》:“可否飭下各省督撫察度情形,或酌減捐數,或歸併釐卡,以為異日盡裁之漸。” 清 劉銘傳 《請開鐵路以圖自強疏》:“方今國計絀於防邊,民生困於釐卡。”參見“ 釐捐 ”、“ 釐金局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厘卡"是近代中國財稅史中的重要概念,指清代至民國時期征收商品通過稅的關卡設施。該詞由"厘"和"卡"兩個語素複合構成:"厘"指稅率單位(值百抽一),"卡"指設立在交通要道的征稅關卡。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說文解字》載"厘"本義為治理,後衍生出細微單位之義;"卡"在《康熙字典》中釋義為"關隘設兵守處",二者組合後特指征收厘金的專門機構。據《中國近代經濟史》記載,這種制度始于1853年江北大營籌措軍饷,後在各省推廣形成網絡化的稅收體系。

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保留在曆史文獻和經濟史研究領域。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大詞典》釋義,其核心特征包括:設于水陸要沖、按貨值抽稅、具備查驗功能三重屬性。典型例證可見《清史稿·食貨志》所載"各省設局卡抽收百貨厘金"的行政建制。

需要說明的是,1931年國民政府實行稅制改革後,這種征收方式逐漸廢止。當代研究者多通過第一曆史檔案館藏《戶部厘金案卷》等原始檔案進行學術考證,相關研究成果可見《近代中國稅收制度變遷》等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

“厘卡”是舊中國征收厘金的基層機構,主要存在于清代至民國初期。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厘卡是晚清至民國時期專門管理厘金(一種商業稅)征收的關卡機構,通常設置在通商要道或交通樞紐處。

二、機構設置

  1. 層級結構:

    • 正卡:設在主要商路或省界處,作為區域總部。
    • 分卡/巡卡:隸屬于正卡,負責具體區域巡查和征稅。
    • 查驗分卡:專司貨物查驗與緝私(打擊走私)。
    • 收厘分卡:專職稅款征收,稅率為貨物價值的1%(即“一厘”)。
  2. 覆蓋範圍: 全國設有三級機構,最高為厘捐總局,下設省級厘局,最基層即厘卡。

三、曆史背景與功能

四、文獻記載

清代薛福成、劉銘傳等官員的奏疏中多次提及厘卡對民生和商業的負面影響。

别人正在浏覽...

百鍊剛癹骫斌駁比衆播灑不驕不躁不妥簿子拆裂抽丁臭氧麤衣大王誕罔大喪曡鼓東閣東南斷響發運發怔飛泳豐屋延災複審瓜蒌廣劇古钗滾石橫霄河役毀替家蠶絞紛醮筵傑郎槿心積射士糾轄了望哨木楊城偏房前轉蕲茝請蹯青囊印傾銀鋪屈笮榮擢軟石删繁就簡身心健康食少事煩四海飄零王辂下界仙人觀先知先覺嚣華銷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