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墨縗從戎 ”。古代居喪,在家守制,喪服用白色;如有戰事須任軍職者,則服黑以代,謂之“墨絰從戎”。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六:“舊制:文臣丁憂起復,必先授武官,蓋用墨縗從戎之義,示不得已也。”《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拿為親穿孝論,假如遇着軍事,正在軍興旁午,也隻得墨絰從戎。” 王闿運 《衡陽彭公行狀》:“臣墨絰從戎,創立水師,非敢曰移孝作忠;良以先臣曾受朝廷一命之榮,臣母亦時以忠義相勗,當多難之日,義不得顧私情也。”
“墨绖從戎”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在守喪期間因戰事需要而從軍作戰的行為,體現了古代禮制與軍事責任的特殊調和。以下是詳細解釋:
這一成語反映了古代中國“忠孝難兩全”的倫理矛盾,以及國家利益優先的價值觀。通過改變喪服顔色,既表達對親人的哀悼,又履行保家衛國的責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曆史事件,可參考《左傳》相關章節及清代文人的筆記記載。
《墨绖從戎》是一個成語,意為文人隱逸墨守成規、表現出戰士般的剛強意志和勇氣。
《墨绖從戎》由四個漢字組成,分别是“墨”、“绖”、“從”和“戎”。
《墨绖從戎》出自明代作家楊慎《世若有逆背而行者墨绖從戎》。此成語形容文人背棄世俗,追求理想并展現出戰士的勇氣。
《墨纈從戎》是《墨绖從戎》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具體的古漢字寫法請參考古代字典和古籍。
他退隱山林,每日筆耕墨绖,才華橫溢,堪比從戎之勇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