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歲終祭祀。《禮記·月令》“﹝孟冬之月﹞臘先祖五祀” 唐 孔穎達 疏:“以欲臘祭之時,暫出田獵以取禽。”《漢書·武帝紀》“比臘” 唐 顔師古 注:“臘者,冬至後臘祭百神也。”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辨誤二》:“臘祭之名,起於三代,廢於 始皇 ,而興於 漢 也。”
臘祭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傳統祭祀活動,其含義與曆史演變如下:
臘祭是農曆臘月(十二月)舉行的祭祀儀式,核心内容為用獵獲或飼養的禽獸祭祀祖先及五位家神(門神、戶神、宅神、竈神、井神),以祈求豐收與平安。名稱中的“臘”通“獵”,源自早期狩獵祭祀的行為。
臘祭被視為農耕社會的重要年節儀式,秦漢後“臘月”名稱正式形成,其文化影響延續至今,如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俗即源于此。
擴展:漢代《風俗通義》記載“臘者,獵也”,說明該儀式與生産活動緊密相關。現代雖不再大規模舉行臘祭,但其祈福納祥的内涵仍體現在春節習俗中。
《臘祭》是指在農曆十二月(即臘月)進行的一種祭祀活動。臘月是傳統農曆年的最後一個月,人們通常會在這個時候舉行祭祀儀式,祭拜祖先和神靈,以感謝他們的保佑和祈求來年的豐收和平安。
《臘祭》的部首是⺙(肉部),其總筆畫數為20。
《臘祭》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臘”是指農曆十二月,也是古代祭祀節日的名稱;“祭”則表示祭祀的意思。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臘祭”這一詞語。
繁體字《臘祭》的寫法為「臘祭」。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臘字的上部是“月”,下部是“昔”,合起來象征着時間的流轉。祭字的上部是“示”,下部是“礻”,表示在祭祀時獻上的祭品。
1. 每年的臘祭期間,我會回家拜祭祖先。
2. 在臘祭這一天,我們會祈求來年的豐收和平安。
補臘、臘月、臘八粥、臘肉、臘蘭、臘梅
冬祭、歲祭、祭祀
無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