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紳,大帶;緌,冠帶之末梢下垂部分。借指有官職的人。 宋 陸遊 《光宗冊寶賀太皇太後箋》:“紳緌雜遝,遙瞻濟濟之賀班。” 宋 陸遊 《謝洪丞相啟》:“嘗厠迹于紳緌。”
“紳緌”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借指有官職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兩字組合後,“紳緌”代指身着官服、佩戴冠帶的士大夫或官員。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紳”的具體形制,可參考對“紳”的詳細釋義。
《紳緌》是一個表示男子身份或地位高貴的詞語。常常用來形容有學識、品德高尚的男子。
《紳緌》的部首是纟 (纟是絲的衍生字),第一筆是橫折捺,總共有17筆。
《紳緌》的漢字來源可能較為複雜,現代規範字形是在清代劉大東的《字證拾遺》中首次出現。
《紳緌》的繁體字為「紳縢」。
在古代,「紳緌」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以「緌」代替了現代标準寫法中的「糸」。這是由于漢字在演變發展的過程中經曆了形狀、結構和用法的變化。
1. 那位先生舉止宜人,看來是個真正的紳緌之士。
2. 他不僅有着高貴的家世,而且品行端正,堪稱一位真正的紳緌之士。
1. 紳緌之士
2. 紳緌學問
1. 紳士
2. 君子
1. 惡棍
2. 污吏
3. 惡徒
4. 下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