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堤壩上壅水的閘闆。《新唐書·于頔傳》:“ 頔 行縣,命脩復隄閼,歲獲秔稻蒲魚無慮萬計。”《宋史·河渠志六》:“ 宣和 元年二月,臣僚言:‘ 江 、 淮 、 荊 、 漢 間,荒瘠彌望,率古人一畝十鐘之地,其隄閼、水門、溝澮之迹猶存。’”
堤阏(dī yān)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與水利工程相關。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代漢語詞典》釋義,該詞由“堤”和“阏”兩個語素構成:
構詞解析
“堤”指人工修築的擋水建築,《說文解字》釋為“滞也”,即攔截水流之物;“阏”本義為阻塞,《廣雅》注“塞也”,二者組合形成“堤阏”,特指堤壩系統中用于調控水流的閘門結構。
曆史文獻佐證
漢代水利著作《溝洫志》記載:“作堤阏以止水害”,說明其功能是調節水流、防治水患。《漢書·地理志》中“穿渠置堤阏”的記載,佐證了該詞在古代水利工程中的實際應用。
詞義延伸
《辭源》指出該詞可引申為“阻遏”之義,如《管子·度地》中“堤阏泉流”即用此比喻義,指通過人工設施控制自然水流。現代漢語中雖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水利文獻時仍具學術價值。
“堤阏”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ī è(),其核心含義是堤壩上用于壅水的閘闆或閘門結構。以下為詳細解釋:
堤阏主要用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宋史》原文或水利史專著。
百合花白駒過隙變醨養瘠别材冰羅哺待不單嘈襍臭氣垂勳淳化澹沲觝距谛勘東周列國志惡露耳提面命封鎖線改操易節閣揆根菜壺酒苟苟谷飲海警黑冒弘朗後起之秀寄庫金甲豆課草雷峯塔潦淖邁逸蠻男麻尗眉留目亂銘肌镂骨念央兒拟經批閱悄悄冥冥拳馬森棱牲物沈冢私賣四冥私市孫接廷逆廷杖托足頑锢僞迹滃然無疋武神仙釋閑粟陿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