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梨花鼓的意思、梨花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梨花鼓的解释

即梨花大鼓。 许地山 《春桃》:“街上底灯虽然亮了,胡同口那卖酸梅汤的还像唱梨花鼓的姑娘耍着他的铜碗。”参见“ 梨花大鼓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梨花鼓,又称“山东大鼓”、“犁铧大鼓”或“梨花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山东及周边省份流传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属于鼓曲类说唱艺术。其名称来源及详细释义如下:

  1. 名称来源与基本定义:

    • “梨花”释义:此名并非直接源于植物梨花,而是早期伴奏乐器中使用的“犁铧片”(一种农具犁铧的碎片,后改用铜制或铁制的月牙形金属片,称为“梨花片”或“月牙板”)的谐音雅化。艺人们敲击此片发出清脆声响,与鼓、三弦等共同伴奏演唱。
    • “鼓”释义:指表演时使用的书鼓。演员在演唱时,左手持梨花片(或简板),右手执鼓楗击鼓,控制节奏。
    • 合称:“梨花鼓”即指使用梨花片(犁铧片)和书鼓为主要伴奏乐器进行演唱的曲艺形式。
  2. 艺术特征:

    • 表演形式:通常由一人自击鼓、板演唱,或由一人击鼓板演唱,另一人弹三弦伴奏。演唱者站唱或坐唱。
    • 唱腔特点:梨花鼓的唱腔丰富,早期有“南口”(老北口)、“北口”(老牛大捽缰)等流派,后发展出更为婉转细腻的“小北口”等。其音乐高亢激昂,又兼具婉转抒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
    • 唱词文体:唱词多为韵文体(如七字句、十字句等),讲究押韵和平仄,叙事性强,常演唱长篇大书(如《响马传》、《包公案》等)或短篇小段(如《黑驴段》、《草船借箭》等)。
  3. 历史地位与价值:

    • 梨花鼓历史悠久,被公认为北方大鼓类曲种的鼻祖之一,对后来的西河大鼓、京韵大鼓、河南坠子等曲种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 它承载了丰富的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和地域文化,是研究中国曲艺史、民俗文化和语言艺术的重要载体。2006年,梨花大鼓(山东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梨花鼓”是中国传统曲艺中的一种表演形式,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梨花鼓是“梨花大鼓”的别称,属于北方曲艺种类,主要流行于山东、河北等地。表演时以鼓和两片半月形铜片(梨花片)为伴奏乐器,唱腔多采用地方方言。

  2. 名称与文学引用
    名称中的“梨花”可能源于伴奏乐器“梨花片”或唱腔的清脆音色。作家许地山在小说《春桃》中曾描述街头艺人“像唱梨花鼓的姑娘耍着铜碗”,印证了其市井文化属性。

  3. 历史与特点
    梨花大鼓起源于明代,兴盛于清末,早期为单人站唱形式,后发展出双人对唱。其唱词通俗,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或历史演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4. 现代传承
    随着时代变迁,梨花鼓逐渐被其他曲艺形式取代,但仍在少数地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部分曲目被改编为舞台表演。

如需更详细的曲目或历史演变信息,可参考地方戏曲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鵶百忧暴坐璧彩冰稼笔区不伏水土长街短巷程气赤留乞良绰态丛伙挫枯麤且颠倒乾坤颠头耸脑叮咚躲藏二婚郎芳乐苑風胡刚躁国风过去身果下牛煌熠撶楸护边混作活人书棘橿机神款样愧行靓深淩暴泠泠论斥慢要描金墓所跑片启移屈突人种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山水韵失解诗题实验田束云担雪四絶所费不资台勑卫青物资遐步相濡相呴伭冥先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