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俚歌的意思、俚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俚歌的解释

[folk songs] 民间的通俗歌谣

详细解释

(1).通俗浅近的民间歌谣。 唐 刘禹锡 《武陵书怀五十韵》:“照山畬火动,蹋月俚歌喧。”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甄后》:“一日,有瞽媪牵黄犬丐食其家,拍板俚歌。”

(2).用为自己诗作的谦称。 唐 刘禹锡 《插田歌引》:“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 宋 苏轼 《和王胜之》诗之三:“要知太守怜孤客,不惜《阳春》和俚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俚歌是汉语词汇,指民间流传的通俗歌谣或歌曲,具有口语化、地域性强的特点。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民间歌谣

    指非官方创作、在百姓中口耳相传的通俗歌曲,内容多反映日常生活、情感或地方风俗。例如《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民间通俗歌谣”,强调其自发性与通俗性。

  2. 方言俗曲

    常以方言演唱,带有鲜明地域特色,如岭南俚歌、吴地俚歌等。《现代汉语词典》指出其“语言质朴,形式自由”的特征。

二、文化内涵

  1. 民俗载体

    俚歌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记录婚丧节庆、劳动场景等习俗。学者指出其“承载底层社会的集体记忆”(《中国民间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文学源流

    古代文人常借鉴俚歌创作乐府诗。如刘禹锡《竹枝词》即模仿巴渝俚歌风格,印证其“雅俗互通”的文学价值(《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三、历史演变

唐代已见“俚歌”一词记载,如柳宗元《田家》诗:“俚歌成调笑,皤腹任呼名。”明清时期,地方俚歌与戏曲融合,催生梆子腔、采茶戏等民间曲艺形式(《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3. 刘守华《中国民间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4.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5. 廖奔《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俚歌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

俚歌泛指民间通俗歌谣,特指流行于福建莆田、仙游等地的说唱曲种。其名称来源于方言中的"俚"(通俗)与"歌"(唱诵)结合,体现民间口头文学特色。

二、历史源流

  1. 起源:可追溯至唐代,刘禹锡《武陵书怀》记载"踏月俚歌喧"(),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也提及瞽者表演俚歌。
  2. 发展:原为盲人谋生技艺,后演变为群众自娱形式。表演者用筒板、渔鼓伴奏,以莆仙方言演唱七言韵文。

三、艺术特点

  1. 表演形式:单人站唱,自击竹板(简板)和梆鼓,通过滑音、拖腔等技巧表现情感,形成"百人会唱一百腔"的独特韵律()。
  2. 内容题材:多取材于戏曲故事、民间传说,如《英台山伯》《陈三五娘》等经典剧目改编。

四、文学价值

作为方言叙事诗的代表,俚歌融合口头文学与音乐表演,保留了古汉语音韵特点。其唱词口语化特征明显,如"唱筒鼓,百人会唱一百腔"的谚语,生动展现地方文化生态。

五、延伸释义

在文学创作中,"俚歌"也被用作诗作谦称,如刘禹锡《插田歌引》自述"书其事为俚歌"(),苏轼诗作中亦有类似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案校北烛不尽陈疴摧藏翠衾道弟称兄道同义合道头搭嘴垫湿吊销多吃多占遏制政策痱疮分龙日哥降节刮刮犷兽还檄会葬肩靶降解交下解道禁沟金介今雨铠甲刊授恐龙略阵连袵岭嶙留后路缕数没情趣溟波密云不雨拏云握雾瓯骆蟠根坡垄前身鞘室祈报凄风寒雨青雾齐衾欺生权奄山穷水断时措事分石手军税基吞吐伟绩象说显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