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那波那的意思、阿那波那的詳細解釋
阿那波那的解釋
梵語譯音。意譯為數息觀。佛教靜修之法,數鼻息的出入,使心境恬靜甯一。 清 龔自珍 《重輯<六妙門>序》:“但契經不雲乎?阿那波那,三世一切佛入道初門,此門徹下徹上,不局藏教。”
詞語分解
- 阿那的解釋 .柔弱貌;柔美貌。阿,通“ 婀 ”。《文選·張衡<南都賦>》:“阿那蓊茸,風靡雲披。” 李善 注:“阿那,柔弱之貌。”一本作“ 阿郍 ”。 明 徐渭 《題<折花美人圖>》詩:“高髻阿那長袖垂,玉釵彷
- 波那的解釋 句中襯字,無義。 元 無名氏 《劉弘嫁婢》第二折:“既然他每寄子波那托妻,今日個便伊同喒兩個,便為了這交契。”
專業解析
阿那波那(Ānàpónà),是佛教禅修術語,為梵語Ānāpāna 的音譯,漢語意譯為“持息念” 或“數息觀”。它是佛教修行中一種基礎且重要的禅定方法,核心在于通過專注觀察呼吸的出入,以達到攝心入定、培養覺知的目的。
以下從漢語詞典及佛教典籍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與詞源:
- “阿那”(Ānā)指入息(吸氣),“波那”(Apāna 或 Pāna)指出息(呼氣)。因此,“阿那波那”直譯為“入息與出息”,即呼吸的進出過程。
- 在漢語佛學辭典中,通常解釋為“數息觀”,即計數呼吸次數以收攝心念的修行方法。它屬于“五停心觀”之一,主要對治散亂心。
-
修行方法與核心要義:
- 修行者将注意力持續地、不加評判地專注于呼吸的自然流動上,覺知氣息從鼻孔(或人中)進入身體(入息)和離開身體(出息)的整個過程及其細微感受(如冷暖、長短、輕重)。
- 其目的在于通過這個簡單而普遍的生理現象作為錨點,訓練心的專注力(止/Samatha)和覺知力(觀/Vipassanā),從而平息妄念、明了心念的生滅,最終導向智慧與解脫。
- 經典中常教導修行者“念入息、念出息”,或“知息入、知息出”,強調對呼吸清晰、持續的了知。
-
在佛教禅修中的地位與作用:
- 阿那波那是佛陀親自教導的重要禅法,尤其在《阿含經》中被反複提及,是修習四念處(身、受、心、法)中“身念處”的基礎法門之一。
- 它被認為是簡單易學、普適性強且效果顯著的入門禅法,能有效幫助初學者調伏散亂心,為深入禅定和智慧觀照打下堅實基礎。
- 在《清淨道論》等南傳佛教論著及漢傳佛教天台宗的止觀體系中,數息觀都被詳細闡述并置于重要位置。
-
現代意義與應用:
- 阿那波那禅法因其科學性和實用性,已被廣泛應用于現代正念冥想(Mindfulness)體系中,成為緩解壓力、提升專注力、增進身心健康的有效工具。
- 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也證實,專注呼吸的練習能調節自律神經系統,帶來平靜與放松的效果。
引用參考來源:
-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 - 對“阿那波那”詞條的解釋,闡明其音譯、意譯及作為數息觀的含義。 [權威佛教工具書]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收錄“阿那波那”詞條,提供基本定義和佛教背景解釋。 [權威漢語語文工具書]
- 《佛教禅修與身心醫學》(陳兵 著) - 現代佛教學者著作,詳細解析阿那波那等禅修方法的原理、實踐及現代身心效益。 [專業佛教研究著作]
- 《雜阿含經》卷二十九(相應部入出息相應) - 原始佛教經典,記載佛陀教導弟子修習入出息念(阿那波那)的具體方法及其重要性。 [原始佛教根本經典]
網絡擴展解釋
“阿那波那”是梵語音譯詞,源自佛教術語,其核心含義與修行方法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阿那波那(梵語:Ānāpāna)意譯為“數息觀”,是佛教中一種通過觀察呼吸來達到内心平靜的禅修方法。修行者通過專注計數呼吸的出入(入息為“阿那”,出息為“波那”),逐漸摒除雜念,使心境趨于專注與甯和。
2.修行方法
- 數息:以自然呼吸為對象,默數呼吸次數,通常從1到10循環計數,避免散亂。
- 觀息:進階階段可觀察呼吸的長短、冷暖等細微變化,培養覺知力。
- 目的:通過專注呼吸,達到“止觀雙運”,即止息妄念并開啟智慧。
3.文化背景
此修法被佛教經典視為基礎法門,如清代龔自珍在《重輯<六妙門>序》中提到:“阿那波那,三世一切佛入道初門”,強調其作為修行根基的重要性。
4.與其他解釋的辨析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提到該詞形容“言行奇特”,但此說法缺乏經典文獻支持,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誤用或引申。主流佛教典籍及辭書均以“數息觀”為唯一正解。
阿那波那的核心意義始終圍繞佛教禅修,是調心攝念的重要實踐方式。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修習步驟,可參考《清淨道論》《六妙門》等佛教論典。
别人正在浏覽...
昂揚班房别白碧環長篇車畝陳公博楚雲湘雨丹鳳城倒果為因帝位惰慵飛寄風狂甫白剛急垢玩孤嶂衡石量書河市鴻源後聖昏黯黪貨帛胡越一家鲛鲨假善人解盟驚伏徑啟者寄筌極天蟠地沮撓軍約空投力場脟圈龍堆馬來西亞媚承美茂猛哥丁莫弗拏手強伯祁祁軟輪車瑞車乳台三相張家生扢揸身瑞石埭石駱駝刷鍊倏爍速捷塘埝頭油問天買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