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犁鉏”。亦作“犁鋤”。1.農具。犁和鋤。《後漢書·王符傳》:“丁夫不扶犂鋤,而懷丸挾彈,攜手上山遨遊。” 宋 陸遊 《雨後》詩:“新涼生枕簟,餘潤入犁鋤。” 明 何景明 《彭中丞四民圖歌》:“高原犂鉏破煙雨,書閣窈窕穿松林。”
(2).借指耕作。 唐 韓愈 《符讀書城南》詩:“不見公與相,起身自犂鉏。”
“犂鋤”是一個漢語成語,發音為lí chú,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指用犁耕地和鋤草除雜的農事活動,比喻艱苦、辛勤的勞動。通過“犂”(犁地)和“鋤”(除草)兩種具體農具的協作,引申為勤奮耕耘、努力工作的抽象意義。
字面含義
“犂”指傳統農具“犁”,用于翻土松地;“鋤”是除草工具,兩者結合代指農耕中的核心勞作環節。
比喻意義
強調通過持續付出體力或腦力勞動來達成目标,常用于形容腳踏實地、不畏艱辛的精神狀态。例如:“他憑犂鋤般的毅力,最終完成了這項研究。”
需注意,“犂鋤”與“镫鋤”“耧鋤”等詞不同,後者為具體農具名稱(如“镫鋤”因形似馬镫得名,用于鏟草),而“犂鋤”更側重抽象化的勞動精神。
《犂鋤》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在耕地上使用的農具。它由兩個部分組成:犂和鋤。
犂的部首是犭,鋤的部首是金。犂的筆畫數為4,鋤的筆畫數為14。
《犂鋤》一詞來源于古代農耕時代,用于形容耕地農人使用的工具。犂指的是一種用于耕地的農具,鋤指的是一種用于松土、除草的農具。
繁體字形為「犁鋤」。其中,「犁」是指犂的繁體形式,「鋤」是指鋤的繁體形式。
在古代,「犂鋤」的寫法略有不同,犂的古代寫法為「犛」,鋤的古代寫法為「耡」。
1. 農夫揮舞着犂鋤,認真地耕耘着土地。
2. 農田裡的犂鋤在夕陽下閃着金光。
3. 他使勁地握住犂鋤,為了種植出一片豐收的土地。
1. 犂田:指用犁耕作的田地。
2. 鋤草:指用鋤頭除去田地中的雜草。
3. 犂土:指用犂翻動土地。
1. 犁具:與犂鋤意思相近,都是指耕地時使用的農具。
2. 松土鋤:與鋤意思相近,都是用于耕地松土和除草的工具。
難以找到明确的反義詞,因為「犂鋤」是一個具體的農具名稱,它的反義詞不常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