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辘轳。安在井上用以汲水的起重裝置。亦指其中起旋轉作用的圓木。 北周 庾信 《和張侍中述懷》:“道險卧樚櫨,身危累素殻。” 倪璠 注:“樚櫨,井上汲水圓轉木也。”
“樚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古代汲水裝置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辘轳”,即安裝在井上的起重裝置,用于汲水。其核心部件是起旋轉作用的圓木結構。
功能與結構
主要用于傳統水井中,通過人力轉動圓木纏繞繩索,帶動水桶升降完成取水。這種裝置在古代農業和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
詞源與擴展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常見于文獻或曆史描述中。其名稱可能源于裝置運轉時發出的聲響或形态特征。
發音與用法
拼音為dú lú,可造句如:“村中古井仍保留着原始的樚栌,見證着舊時取水方式。”
若需進一步了解詞語的典故或演變,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記載。
樚栌(lù lún)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作形容詞,意為“樹木的幹枝繁密,枝葉茂盛”的意思。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并不常見,但在古代文獻中有所記載。
樚栌樹木繁茂的形象來自于中國古代文人觀察自然的描寫,用來形容山林間樹木茂密的景象。
樚栌的部首是木字旁,表示與木相關的意思。
樚栌共有11個筆畫,屬于稍微複雜的字形。
樚栌的繁體字為櫓欒。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說文解字》中給出的字形是“樚栌”,樚部表示樹木,栌部表示繁盛茂密的樣子。
1. 山間的松樹長得樚栌,給人一種郁郁蔥蔥的感覺。
2. 這片林地上的樹木都很樚栌,給人一種繁茂的感覺。
樚栌可以與其他形容繁茂的詞彙組成詞語,如“樚栌不群”、“樚栌繁茂”等。
與樚栌意思相近的詞彙有“繁茂”、“茂密”等。
與樚栌意思相反的詞彙有“稀疏”、“破敗”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