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樚栌的意思、樚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樚栌的解釋

即辘轳。安在井上用以汲水的起重裝置。亦指其中起旋轉作用的圓木。 北周 庾信 《和張侍中述懷》:“道險卧樚櫨,身危累素殻。” 倪璠 注:“樚櫨,井上汲水圓轉木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樚栌(lù lú)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特有的木構件術語,指傳統木構架建築中位于柱頂與橫梁(枋)之間的關鍵承托結構,即現代所稱的“鬥栱”的核心組成部分——鬥(栌)與栱(枅)的早期合稱。其核心功能在于擴大梁枋的受力面積,分散屋頂荷載至立柱,兼具結構與裝飾作用。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解其意:


一、字義溯源與構詞解析

  1. 樚(lù)

    本義指辘轳(井上汲水裝置),引申為旋轉、承軸之意。在建築中借指栱木(枅)的橫向出挑、層層懸挑的形态特征,如辘轳般傳遞力量。《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樚”,但其形旁“木”表明與木構相關。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釋“栌”。

  2. 栌(lú)

    專指鬥狀墊木,即方形木塊,為鬥栱最底層的承重基座。《說文·木部》:“栌,柱上柎也”,段玉裁注:“柎即今之鬥”。

    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卷六。

  3. 合義

    “樚栌”二字組合,強調鬥(栌)與栱(枅)的協同作用:栌為靜态承托,樚(栱)為動态延伸,共同構成“以鬥托栱,以栱傳力”的力學體系。


二、建築功能與結構特征

  1. 力學核心

    樚栌通過鬥的方台形底座擴大立柱頂端的承壓面,再以栱木橫向伸展,逐層懸挑支撐梁、檩,化解屋頂重量對柱頭的集中壓力,提升木構架穩定性。

    來源:李誡《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

  2. 形制演變

    早期樚栌結構簡樸(如漢阙單層鬥栱),唐宋發展為多層“鋪作”,至明清形成繁複的鬥栱體系。其名稱亦隨時代更替,漸被“鬥栱”替代。

    來源:梁思成《中國建築史》第一章。

  3. 裝飾象征

    樚栌的層疊造型與雕琢紋樣(如雲紋、卷草)成為等級标識,常見于宮殿、寺廟等高規格建築,體現“禮制”與“技藝”的融合。

    來源:潘谷西《中國古代建築史》第四卷。


三、典籍文獻佐證

  1. 《論語》關聯典故

    雖非直接記載,但《論語·公冶長》中“山節藻棁”的“節”(即栌),印證春秋時期鬥栱已為貴族建築符號。

    來源: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2. 《淮南子》技術記載

    “樚栌侏儒”形容建築構件錯落之态(《淮南子·本經訓》),佐證其結構組合的多樣性。

    來源:劉安《淮南子》高誘注本。


四、現代釋義與學術定位

《漢語大詞典》定義:“樚栌,即鬥栱。古代建築中柱頂承托棟梁的方木。” 其作為大木作核心技藝,代表中國傳統木構建築的智慧,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範疇。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4卷第1283頁(上海辭書出版社)。


參考文獻

  1. 許慎(漢)撰,段玉裁(清)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 李誡(宋),《營造法式》,中華書局。
  3. 梁思成,《中國建築史》,三聯書店。
  4. 潘谷西主編,《中國古代建築史(第四卷)》,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5.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樚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古代汲水裝置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辘轳”,即安裝在井上的起重裝置,用于汲水。其核心部件是起旋轉作用的圓木結構。

  2. 功能與結構
    主要用于傳統水井中,通過人力轉動圓木纏繞繩索,帶動水桶升降完成取水。這種裝置在古代農業和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

  3. 詞源與擴展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常見于文獻或曆史描述中。其名稱可能源于裝置運轉時發出的聲響或形态特征。

  4. 發音與用法
    拼音為dú lú,可造句如:“村中古井仍保留着原始的樚栌,見證着舊時取水方式。”

若需進一步了解詞語的典故或演變,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阿弟北漂辯舌不亦禅家子車蘭承禀赤螭蹈厲兜的二十四番風信罦罬歸着黃駓護頂昏嚚甲地柬寄羁官精餾金戺金粟山藏經紙祭牲舊大陸羁押雷雨雲瀝滴獵碣裂絕栎社龍轉旅殡眠倒茗花默然無語铙铎勤懇秋火球事擾狎三班倒哨子審辦審判權世壽侍醫數番家思負四機桃波田月脫羁唯諾味素文如其人文罔烏涅白糟享堂銷铄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