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地方向朝廷推舉人才時,待以賓禮,貢于京師。《北史·循吏傳·梁彥光》:“及大成,當舉行賓貢之禮,又於郊外祖道,并以財物資之。” 唐 皇甫曾 《送裴秀才貢舉》詩:“賓貢年猶少,篇章藝已成。” 清 顧炎武 《菰中隨筆》:“至於郡國僚吏,皆府主所署,版檄召用,至而授職,何嘗賓貢,亦不試練。”
(2).指别國推舉而來的賢者。《宋史·外國傳三·高麗》:“貢士三等,王城曰土貢,郡邑曰鄉貢,他國人曰賓貢。”《宋史·外國傳三·高麗》:“詔賜 高麗 賓貢進士 王彬 、 崔罕 等及第。”
(3).歸順納貢。 唐 韓愈 《後廿九日複上宰相書》:“九夷八蠻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賓貢。”《舊唐書·回纥傳》:“於故 單于臺 置 燕然都護府 統之,以導賓貢。”
“賓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地方向朝廷推舉人才的禮儀制度
指古代地方官員以賓客之禮對待選拔出的優秀人才,并将其推薦至京師。這一制度體現了對人才的尊重,例如《北史》記載梁彥光在地方推行教育後“舉行賓貢之禮”。唐代皇甫曾的詩句“賓貢年猶少,篇章藝已成”也印證了這一選拔形式。
指代他國推薦的賢士
在對外交往中,“賓貢”特指來自附屬國或鄰國的人才。如《宋史》記載高麗國通過“賓貢”向宋朝輸送進士,王彬、崔罕等異國士人曾因此獲得宋朝的進士稱號。
表示歸順與納貢的政治關系
用于描述邊疆民族或國家臣服中央政權并進獻貢品的行為。例如韓愈在《後廿九日複上宰相書》中提到“九夷八蠻……皆已賓貢”,《舊唐書》亦用此詞描述回纥等部族的歸附。
總結特點:該詞融合了人才選拔、國際交流和政治臣屬三重内涵,常見于隋唐至宋代的文獻,反映了古代中國“以禮治邦”的文化觀念。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用例,可參考《北史》《宋史》等原始史料。
《賓貢》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來指代自古以來中國封建王朝接納各族少數民族的財物、禮品、人力和物力的制度。
根據《康熙字典》的拆分,它的拆分部首是宀(mián),而總共有14個筆畫。
《賓貢》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各個朝代為了鞏固統治,常常采取接納少數民族的制度,并要求這些少數民族每年上貢財物和人力,以表達對朝廷的忠誠和臣服。
繁體字形為「賓貢」。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賓貢」的寫法比現在稍有差異,使用的是「賓貢」。
1. 作為一個貴族,他每年都要向皇室獻上賓貢。
2. 少數民族代表團前來朝賀,帶來了豐富的賓貢。
1. 賓客(bīn kè):指來訪的客人。
2. 貢品(gòng pǐn):指封建時代臣子奉獻給皇帝或朝廷的物品。
3. 客賓(kè bīn):指賓客。
貢獻、進貢
收貢、賜予
【别人正在浏覽】